当前位置:主页 > 民族文化 > 舞蹈
舞蹈

高原民族的民间舞蹈

发布时间:2017-09-05

     1.藏族民间舞蹈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形式,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上,体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

  (1)“锅庄”(卓)

  “卓”是藏语对舞蹈的泛称,是有舞必歌,以歌伴舞的形式。“锅庄”是自娱性群舞,男女分别围成弧形对唱而舞。舞者互相牵手,歌舞中互相问候、提问、应答。歌词内容涉及广泛,有弘扬宗教的、有歌颂家乡的、有教导人们尊敬父兄的,常用的是一些描绘爱情的词曲。一曲一舞,先慢后快,或由慢到快又以慢板结束。舞与歌的节奏紧密配合,无乐器伴奏。

  牧区“卓”的慢板以唱为主,快板部分节奏急促,有翻身与跳跃动作。林区“卓”以工布地区最为著名,其中有近似射箭和模拟飞鸟的动作。流传于后藏日喀则的“卓”,气势磅礴,技巧性强。

  (2)“弦子”(谐)

  巴塘弦子舞祁继先摄影“弦子”是藏语对歌舞的泛称。不同藏族地区的方言还称作“叶”或“依”,汉语称“弦子”。“弦子”由一名先导手操弦子“必班”(藏式二弦琴)边奏边舞,众人和着琴声歌舞前进。在藏族地区普遍流传,富有高原河谷区农耕文化的特色。“弦子”曲调丰富,表演多样,每个曲调都有标题内容和一组相应的舞蹈动作,“拖步”与“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伐。今四川甘孜地区巴塘的“弦子”最为有名,所以人们多称此形式为“巴塘弦子”。

  跳弦子舞的场地比较随意,在较平坦的地方,如院坝、房顶、房间内都可以成为舞场,凡爱好者,男女老幼皆可涉足舞场。一般说来,都围着篝火,呈圆圈起舞,人多时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歌声此起彼落,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具有广泛的民众性。

  (3)果谐、堆谐

  除锅庄和弦子外,藏族自娱性的民众舞蹈还有从“打青稞”、“打阿嘎”(打实浮土的工具)等劳动生活发展而来的“果谐”(圈舞)和表演性舞蹈“堆谐”。“果谐”属于农区古老的歌舞形式,步伐稳重,可在野外、村头或室内进行,人数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参加。“堆谐”有音乐伴奏,并有半职业性艺人的流动演出,而且已形成固定曲调与舞蹈的结构形式。“堆谐”的舞蹈风格体现在踢踏打点的方法上,多在乐曲的重拍或前半拍时抬起,弱拍或后半拍时踢踏打点,膝部松弛并富有弹性,与一般城市的踢踏舞有明显区别。

  (4)囊玛、热巴

  藏族还有很多的表演性歌舞,“囊玛”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流传。多由专业艺人表演,表演分为慢、快两部分。慢的部分抒情雅致,快的部分与诙谐的快板近似。伴奏乐器与堆谐相同。囊玛有专门曲调,流传下来的约有四五十首。

  “热巴”由专业艺人手持手铃、手鼓表演,所以又称为“铃鼓舞”。最早盛行于西藏查绒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昌都、邦达、工布、巴塘等地。“热巴”是藏语的音译,意为“流苏”,即辫穗。由于男艺人在腰间要系多根如辫穗似的“穗裙”,因此人们把他们和他们表演的形式也都称作“热巴”。“热巴”有专门组织的演出班子,其组成多以本家族为主;或个别艺人加入,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各班人数不等,少至二人,多则数十人。表演内容除舞蹈外还有快板、对话、杂技等多种形式。

  2.羌族民间舞蹈

  羌族常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适应山地环境所进行的生产劳动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形塑了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羌族民间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形成身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尤其以羌族“萨朗”动作最为典型。

  羌族民间舞蹈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驱灾祈福的含义。主要形式有围着火塘圆圈起舞的“萨朗”、丧事办酒席跳的自娱性舞蹈“席步蹴”、法事活动中由巫师表演的“羊皮鼓舞”、有军事象征意味的“跳盔甲”、迎宾送客的礼仪性舞蹈忍木那、耸瓦等。

  3.彝族民间舞蹈

  彝族民间舞蹈由于方言之别,同一舞蹈常有不同的叫法和地方风格。比如四川凉山的“披毡舞”,云南地区的“阿细跳月”、“烟盒舞”,反映出人们从事畜牧或农耕生活的地域特点。

  “打歌”彝语称“欧克”,是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历史久远的一个舞种。“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中。

资料来源:《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