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创产业 > 文创资讯
文创资讯

“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爱生活 爱非遗

发布时间:2020-06-11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多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出勃勃生机。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非遗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非遗热、爱非遗蔚然成风。在与非遗的亲密接触中,人民群众和非遗人对多彩非遗如何更好地“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有着更多期待和好点子。

  有了非遗扶贫工坊,真好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需 求]

  广西龙州县双蒙村板池屯村民李燕芬:

  我今年76岁。我们村原是中越边境上的一个贫困村,原来村里人几乎却靠种甘蔗和外出打工过活。可是我年龄大了,干不了什么活,除了我儿子给的零用钱,一点其他收入也没有。

  我们村是壮族村,村里有着上百年织壮锦的传统,村里妇女多多少少会一点。听外面的人说壮锦能卖大价钱,但我们织的壮锦却一度没人买,只能自用。我们空有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却没办法换来钱。

  后来,政府联合文化公司到村里给我们进行织锦培训,经过学习,我们的织锦技艺越来越好。而且,文化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他们设计的新图纹,既有民族特色又时尚美丽。

  可是我们村很偏僻,单靠留守村里的老幼妇孺也没办法把壮锦拿出去卖,还是公司帮我们解决了难题。他们定期到村里收购壮锦,按数量和质量给我们算钱。别看我70多岁,一年织锦的纯收入有上万元。

  现在,我们希望大伙儿织的壮锦能走得更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看到壮锦的美。

  [回 应]

  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卡:

  壮锦是四大名锦之一。广西有很多地方有织壮锦的传统,但因为原料、图案短板和技术落后,织出来的壮锦非常粗糙,没法带来经济效益。板池屯就是这样的地方。

  2016年,我们与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龙州板池屯村委,成立了广西传统织绣培训基地。从2017年起,我们在板池屯开展织锦扶贫培训,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培训、统一材料、统一生产、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帮助当地群众依靠壮锦技艺改善生活和增收致富。

  如今,板池屯170余户人家有50多户加入了我们的非遗工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8户,最大的年龄77岁,有祖孙三代织壮锦,也有一家四口织壮锦。他们每天2小时至4小时织锦,每年织锦的纯利润在7000元到1.2万元。2018年,龙州壮锦传承生产基地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评选出的全国首批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

  除了板池屯,我们在广西设立了7个织绣基地,根据当地传统分别扶持当地群众开展绣球、壮锦、侗绣、壮衣等生产,惠及群众1000多人。

  下一步,我们将在提升产品设计、打造壮锦品牌上下功夫。2019年9月,我们开始与意大利米兰自创品牌GMB设计团队合作,共同打造广西壮锦品牌“杜纳赫卡”,想的正是把壮锦推向世界,提高壮锦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反哺绣娘,我们的非遗就业工坊才能良性发展下去。

  举措实打实,“飞入”千家万户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需 求]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居民卞传喜:

  我是地地道道的潍坊人,退休前在潍坊奎文区的一家国企工会工作。以前在单位,每逢过年过节组织活动,我和同事经常往潍坊市和奎文区的文化馆跑。原因很简单,那里有大量非遗资源。我们可以邀请一些非遗传承人,来讲一些非遗课程,比如传统技艺产品的制作、传统舞蹈演出等,同事们都非常喜欢。

  退休后,我没事就在潍坊市的大街小巷逛逛,发现有很好的非遗产品,包括美食、舞蹈、传统技艺等。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如何更好地融合?我认为,对于潍坊来说,要抓住本地非遗资源富集优势,把美食、舞蹈、小戏融入旅游线路中来。同时,在市区多设立一些非遗展示场所,增加城市的非遗品牌,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潍坊旅游。不知这样的想法对不对路,相关部门能否采纳?

  [回 应]

  山东省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素英:

  卞传喜的建议很好,很有借鉴价值。近年来,潍坊市大力推动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其中,一条主线就是强化对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与创造性转化。

  2018年以来,潍坊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契机,结合文旅融合发展趋势,在文化产业项目运营、乡村文化振兴、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特别增加了非遗元素的比重。

  从今年起,顺应新的营销模式,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城市文旅形象打造中,进一步增加非遗元素,同时强化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对接新时代民众的出行需求、购买需求、审美需求。

  具体而言,我们计划在潍坊市区,依托原有空间设立若干非遗展陈体验场所。比如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前期打造了十笏园非遗空间,免费为数10位非遗传承人提供展位。到十笏园文化街区游览的游客,经常会到非遗空间体验和购买非遗产品,实现了项目传承与街区运营的良好互动。

  潍坊有很多非遗美食,来体验过的游客赞不绝口。但这些美食目前仍然缺乏知名度,仍然没有很好地融入旅游线路中。我们计划在进一步梳理的基础上,联合市商务局等部门,借助发展夜间经济,进一步提升潍坊非遗美食的知名度。

  2020年,潍坊市还将对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出好经验,特别是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探索出的好模式,通过强化对村民的培训、发展电商、引入直播等,让潍坊市乡村的非遗土特产,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飞入”千家万户,助力农民增收。

  活态传承,培育良好文化生态圈

  本报记者 赵若姝

  [需 求]

  天津市河东区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马宁:

  有了孩子之后,我越来越关注和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我希望孩子也能从小浸润在丰厚的精神滋养中,接受好的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我十分希望为他安排一些传统文化培训课程,即使他以后不以此为生或远走异乡,我也希望他能不忘根本、不忘传统文化带给他的精神力量。

  目前,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景区里看到一些非遗产品,或是在活动中看到绝活儿展示,想深入了解和掌握其中的技艺,却没有特别好的学习渠道,社会上的培训班水平良莠不齐,这是我较苦恼的问题。另外,在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一些非遗传承人正面临着生活和传承困难,真的不想看到民族文化瑰宝消亡,希望相关部门能引起重视,为下一代接受良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圈。

  [回 应]

  天津市河东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

  随着近些年非遗越来越火,我们在服务基层过程中经常听到群众想要进一步了解非遗的愿望,包括像马宁这样的教育需求。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非遗融入生活、服务社会,陆续推出了嘉品新春非遗年货市集、直沽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非遗品牌活动。为了让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可以近距离接触非遗项目,免费学习传统技艺,我们每年开展的公益培训课程中,开设了扎染制作技艺、津派印石雕刻技艺、盘口制作技艺、拦手门、快板等非遗相关培训课程,推动非遗进一步惠及大众。

  正如马宁所说,我们在与非遗传承人接触的过程中也发现,一方面,他们十分期待展示、交流、提升的平台,另一方面,他们更期待能助力伟承,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这正是我们目前非遗保护工作努力的方向,更多地为他们进行技艺传承搭建好平台、创造好环境。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至,河东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针对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策划了一系列利用各大直播平台进行线上直播的活动。届时,将有艳派西河大鼓、津派银壶制作技艺、津派花丝制作技艺、津派玉石人物雕刻技艺、青莲高跷、津沽葫芦刘葫芦烙画等10余项非遗项目亮相直播间,我们还将利用河东文化云平台,展播古琴艺术、拦手门、五行长拳等项目的展演视频,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方法对路,见人见物见生活

  本报驻浙江记者 孟 欣

  [需 求]

  美国丹尼森大学三年级学生武璟玥:

  我是浙江人,现在是一名美国留学生。

  在高中社会实践期间,我学习过浙江的非遗技艺——茶艺,不过时间太短,只是做了简单了解。

  出国留学后,外国朋友经常请我介绍家乡文化。与他们分享了西湖的美景和藕粉的美味之后,我也曾自豪地提到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龙泉青瓷等非遗项目,但如果他们细细询问其中的故事,我又不甚清楚。这时,我很希望自己能口若悬河地向外国友人介绍浙江非遗,最好是能现场展示制作技艺,这样的话,我讲解的故事一定会更加精彩。

  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推文经常出现在我的微信朋友圈。我知道,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希望了解这些非遗背后的故事,却鲜有恰当的时机。我想,跟非遗相关的新鲜点子和有趣创意一定能够吸引我们,或许是手艺人的一条微博,或许是朋友的一次泥塑体验、一个汉服自拍,又或许是一件精美漂亮的非遗文创产品,都能“燃爆”微信朋友圈。我期待有更多既能讲好故事,也能动手体验的平台和机会,让我们了解中国非遗,再将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回 应]

  浙江省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任文俊:

  很多年轻人对非遗很感兴趣,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有学习非遗、购买非遗产品的意愿。当然,他们接受的方式也有独特性,要融入现代生活、符合当下审美,还要消费得起。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青少年群体也是我们传承传播非遗的重点对象。

  针对像武璟玥这样对非遗的需求,近年来,金华市在传承传播非遗时有意识地区分不同人群和年龄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我们开展了大量面向青少年的非遗活动。例如,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们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婺风遗韵少年非遗说”活动,通过比赛吸引青少年主动学习、讲述非遗故事。活动发起报名后10天,我们就收到了1131件视频参赛作品。我们每周日举办的“阳光讲堂”非遗公开课更注重深度挖掘非遗内涵,提升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度,例如上周末举办的“婺风遗韵,婺剧的前世今生”“观止书道——我读”课程,受到很多年轻人欢迎。

  此外,我们组织了许多文创产品研发和推广展示售卖活动。例如,经过专业团队的设计,金华当地的传统技艺扎染被做成床上用品、背包、衣服等,实用好看,价格适中。我们还注重发掘青年传承人和设计师,他们以年轻人的视野、想法和语汇,搭建古老非遗与年轻受众之间的桥梁。例如,金华一位婺剧戏服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已经年迈,其女儿和在国外留学的孙女承其衣钵,传承戏服制作技艺。特别是她的孙女将婺剧戏服融入学校课题、社会实践等,很好地促进了这门技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外国留学生在浙江金华参与制作木版年画


天津快板市级传承人刘德印向青少年传授快板技艺


山东省淮坊市寒亭区风筝艺人在创作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双蒙村村民实现文化致富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