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宗教仪式多,民间节日少。“库史”可以说是这一地区彝族人惟一一个共同庆祝的节日。“库史”的“库”系名词,有年、岁之义;“史”,一说是形容词“施”的变音,意为新的,“库史”即新年;一说“史”为动词,有转、轮回、循环的意思,“库史”意为转年,引申为“过年”。彝族的“库史”与汉族的春节一样,都有辞旧迎新的意义,但“库史”是彝族人自己的传统节日,从其过年的时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其功能意义来看都与汉族的春节有别,在中国各民族的节日中也是一个富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年节。
关于彝族新年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三条食人巨兽叫勒克特比,分别生活在大地的三个方向,每隔一段时间换地方。有的三年换一个在一个地方,有的一年换一个地方,有的一日换一个地方。这三条巨蟒能吸食很远很远的人和动物,人们十分害怕,却又毫无办法。有一天,英雄支格阿鲁来到一个寨子,听说巨蟒的事后,便带上一只神鹰,手执铜绳,隐蔽在土埂上高声叫勒克特比的名字,勒克特比听了,就张着巨口要飞来要吃掉支格阿鲁。这时,支格阿鲁放出神鹰,一口将勒克特比的嘴啄穿,自己则立即用铜绳捆住勒克特比的嘴,边打边问:“勒克特比!你还吃人不?勒克特比,你还吃人不?”勒克特比被打得哇哇乱叫,发誓说再也不吃人了。从此,支格阿鲁定下规矩,令勒克特比离开人间到天上去生活,并说:“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到人间作恶食人,人间每年秋收后杀猪时给你留点肺肝之类。”彝族年由此兴起。
品“杆杆酒”
实际上,彝历新年与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有关。这种传统历法,将一年恒定为10个月,一月恒定为36天,另加的5-6天为过年日,即“岁余日”。过年日平均年为五天,每隔三年到第四年多加一天为闰日,过年之后,新年伊始。至今,甘洛县的彝族把过新年称为“澈勒觉”,即“转十月”。彝历年的节期一般为三天:第一天迎请祖先回家过年,祭祀祖先;第二天男性成年人挨家挨户去杀“过年猪”,妇女留在家中烹制各种传统的节日食品,儿童们则由村中长老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聚食”活动──意在祈祷与祝福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第三天恭送祖先回到祖界,人们祈祝平安幸福、牛羊兴旺、五谷丰登。彝谚道:“过年三天不会有吃错的,结婚三天不会有说错的。”故而,人们也常常说“彝历年是嘴巴的节日。”以下,我们按节日程序来描述。
“库史木尼色”:择日过年
彝文母虎历碑
凉山的火把节往往在农历6月24日,彝年则是要择日而行的。通常,在彝历兔月、龙月都可算是“库史”过年季节,村村寨寨在此季节中选择吉日过年。择日可由有智慧的村老做,也可由专事择日活动的“木尼色措”择日人来选择。彝人把月份分为上下两半,下半月是过年吉期,但至于哪一天,要综合考虑二十八星占、恶魔“子塔波”占、垮日“觉莫觉惹”占等多种占法,同时还要参考过去年一年的年景。如果过去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无恙,一般就沿用头年过年的日子作过年日;否则,另择他日。如果临村祖上与自己的祖先有纠纷或冤仇,过年的日子要错开,要不,祖先在回来过年的路上会发生争斗,过不好年。过年的日子是否吉利关系到年是否能过好,来年是否顺利平安。彝谚曰:“送灵逢吉日,人丁就兴旺;婚娶逢吉日,生育就顺利;过年逢吉日,五谷会丰登”。
“库史多加”:年前准备
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事件,要做许多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催养年猪。彝谚曰,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彝年是嘴巴的节日。过年的特征之一就是吃。而吃的主要对象就是过年的年猪。年猪有多种功用,阖家欢宴,招待邻里,赠送亲友离不开猪,更重要宴请祖先,取悦亡灵,祈求福佑离不开猪。彝人认为,用肥壮的年猪祭祖能讨来祖先的欢悦,来年祖先便会赐予后人吉祥丰收。因而,家家户户用最好的饲料来催养年猪。一般在年前三个月左右,开始隔养年猪,用炒玉米面、煮熟的圆根土豆精心喂养催肥。再就是为祖先准备祭粮祭酒,打过年用的柴火,采熬夜用的松明、磨菜刀、换新菜板、编织盛肉用的新的竹笆和竹箩、磨豆腐、给孩子赶制新衣等等,好一派繁忙喜气的景象。
“库史地嘿”:过年第一天
“放神烟”:迎请祖先
“库史地嘿”义即过年日,似汉族的大年三十。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内容有迎请祖先回家过年,逐户宰杀年猪,祭祖欢宴。一清早各户门口“点烟火”(俗称“放神烟”)将蕨基草点燃,用缓缓升腾的袅袅青烟通知祖先回家与后代共度佳节。然后,全村男女老少(除女主人留家外),喜气洋洋簇拥着杀猪能手“翁色尔古”逐户宰杀年猪。杀猪能手除了经验丰富、技术高超、动作麻利外,还得相貌端正、身体强壮,没有狐臭和传染病,没有吃过禁食的猫狗马肉。他一人负责宰杀全村所有的年猪。杀猪的顺序以村中辈分的高低长幼而定。杀猪的队伍每至一户,年轻人帮忙杀猪,老年人喝酒谈天,儿童吆拦鸡犬。杀猪要一刀杀死,否则意味着不吉利。猪死后,用松明引燃干净的蕨基叶来烧猪毛,处理好猪毛后,开始解剖。在解剖过程中,用猪胆、猪肠等内脏举行占卜活动。比如胆卜,胆在彝人看来既是祖意的标志又是后代祸福的象征,一般以胆大、胆汁饱满、呈黄色为吉,表示祖先领祭并保佑后代。占卜后,做“索木”献祭祖先仪式,即取部分猪肝、猪肉烧煮,由男主人端至火塘上方祖先神龛处祭祖,与烧肉一起供奉的还有荞粑、白酒。祭毕,在场的人分食烧肉。然后,大伙一道蜂拥着前往另一家宰杀年猪。
黄昏时分,全村各户的年猪宰杀完毕,人们纷纷回到家中赶年饭。此时,留在家中的女主人已忙碌了一天,准备好了坨坨肉、酸菜汤、米饭、荞粑等年饭。男主人将煮熟的砣砣肉和荞粑再次端上祭柜祭祀祖先,以祈来年丰收、平安。男主人念颂祭词:“今天年吉、月佳、日子好,请祖先们速来享祭,保佑来年孩子玩耍的地方没有疾病,牧羊的山坡不要出没豺狼,鸡觅食的天空不要盘旋老鹰,长出禾苗的地方不落暴雨冰雹。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无恙”。祭毕,全家共享美味的年饭。饭后,用一些剩饭剩菜喂猪、狗、猫、鸡,用最好的饲料喂牛、羊、马,以安六畜神“尼色约色”,祈求来年六畜兴旺。
“库史库格”:过年第二天
“库史库格”意为玩年日。这一天的活动以游玩为主。清晨早起,第一件事情是祭祖。女主人把放在祭柜上的祭品热好后端上祭柜祭祖。早饭后,“觉扎哆” 祭鹰神,男主人把盛有坨坨肉、荞粑小竹萝挂在树枝上, 念祭词:“请山神享用,请谷神享用,请地神享用;山神不开口,虎豹不食羊;谷神不点头,鹰不叼我鸡;地神不同意,鼠不偷我粮。请保佑我六畜平安。”
“翁西拉古格”:与孩子们一同过新年
这一天最有特点的节目是孩子们的 “翁西拉古格”意即“玩猪脚”活动。吃完早饭后,父母用绳子把煮熟的年猪猪脚两头系上,斜挎在孩子的肩上,让海作端着小竹箩,内盛荞粑、米饭、一把木勺和一把小刀,在村老的带领下来到山坳避风的地方。孩子们分头工作,有的拾柴火,有的帮助支起一口大锅。一切准备就绪,村老宣布活动开始。首先是剔猪脚、掰荞粑,孩子们用小刀把猪脚上的肉剔下来,用手把荞粑掰成小块,与米饭一起放入锅中。接着,由村老生火,翻动锅中的食物,炒杂烩。食物烩炒好后,便向山神“木尔木色”献祭。村老一手端着盛有食物的小竹箩,一手拿木勺,口中念到:“在岁末年首之际,‘库史’新年之际,请山神享祭,请谷神享祭。保佑来年孩子们吉利,保佑来年孩子们平安。让今天来玩猪脚的孩子们明年也来玩猪脚,后年也来玩猪脚”,边说边用木勺舀食物向前方洒去,连洒三次,以示敬食。表明此活动的用意在于祈祷与祝福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祭毕,迫不及待的孩子们你一勺我一勺争先恐后地“消灭”起锅中美味的食物。肚子饱了,孩子们就地玩耍起来,男孩子比赛摔跤、扔石子,盘腿单脚“斗鸡”等;女孩子拣石儿,带小弟弟、小妹妹。
家中男主人早饭后要完成这天惟一的一项工作,即砍肉,把余下的肉砍成条状,用以制作腊肉。砍完肉后,有的去串门,有的带着大一些的男孩子去打猎。女主人留在家中,腌制腊肉,做香肠,照料家畜。
大约五、六点左右,人们先后回到家中,女主人将神柜上的食物重新热好,敬上神柜,全家共进晚餐。夜晚,男主人熬夜加柴火、添松明,家中一夜通明。按规矩,这天晚上,禁止家人在外过夜,因为次日清晨(过年的第三天)要送祖先回归祖地。传说,祖先启程前要点数,不在家中的成员来年得不到祖先的保佑。
“库史波几”:过年第三天
“库史波几”意为送祖日。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是送祖先回归祖地。守夜的男主人一夜不眠,当听到清晨第一次鸡鸡叫就赶紧张罗送祖先,唯恐送晚了,自己的祖先落在别人的后面,滞留人间,留下祸患。女主人热好祭食,在送祖前先行祭祖礼。固守传统的人家,将祭食分为四份,一份置神柜上祭献祖先;一份置火塘右边安慰主人家的魂灵;一份置火塘左边祭五谷神;一份置火塘下方祭六畜神以及奴仆灵魂(民改前,有的家庭有奴隶,而奴隶一般睡在火塘下方。祭祖先是为了送祖先,而对人魂、五谷神和六畜神享以祭食,是为了安魂、安神,不致随祖先而去。家庭成员每人都要“克些”尝吃一点祭食,也有安魂的意思。
接着“木扎且”喂灵马,即在门外用燕麦倒在马槽中象征性地喂祖先的灵马,并用碎木块作为祖先旅途的盘缠。全家将祖先送至门口时,男女家长对祖先说一番话,大意是:让快快赶路回归祖地,否则路上没有同伴,请把平安留下,请把吉祥留下。保佑来年家庭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发展,明年彝年又回来享祭。
送走祖先,全家人马上察看房柱上挂的猪膀胱。原来,杀了年猪后,将其膀胱吹成球状挂在房柱上。按当地的说法,祖先走时要打一下这只膀胱,若留下的痕迹大且深,表明来年的年猪大而肥,预兆好年景。
“库史觉固”:回娘家拜年
在过彝年的季节,无论在山间小路上或是公共汽车里你都可以看见身着节日盛装的妇女背着孩子,与背着酒肉等礼品父亲,一家人兴高采烈赶路旅行的情景。原来,送走祖先后,节日进入了拜年的环节。拜年活动的重要特点是村里嫁出去的女儿娶进来的儿媳们携丈夫和孩子回娘家给父母和亲友拜年。对于许多远嫁的女性来说,拜年是一年中最为高兴的活动。平日家务劳作、孩子丈夫,忙里忙外,过彝年拜年才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在这个时候,做丈夫的一般都表现得格外大方,准备猪头、猪肉、白酒、燕麦面、挂面、糖果,直到背兜装得满满的为止。除了让妻子高兴,最主要的能够赢得老丈人家的赞许,换来勤劳大方的好名声。回到娘家,拜年的对象首先是父母、然后是长辈和兄长。拜年除了看望和问候,还要赠送礼物,猪头自然是敬父。而得到回赠则是给孩子的 “库史卡巴”即彝年礼物,有的是牲畜、银锭等实物,有的则是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礼金。姻亲家支之间的关系在拜年活动中得以强化和延续。
打磨儿秋
不论春节还是彝历新年都是关于时间的民俗传统。作为岁首的伊始的节俗,彝年以其嘴巴的节日、祭祖的节日和姻亲间走动联系的节日三大特点,在本土社会的文化传承中牵引出了人们一年复一年的生命体验,内化为人们世代相承的时间经验,积淀着人类世世代代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感受。彝族的新年习俗源于民间,凝聚着本土社会的时间观念,以及关于时间的地方知识与对祖先的集体记忆,折射着人们对生命原义、人生历程的观照和思索,当然也深蕴着乡土社会的时间哲学、生命哲理与信仰心态。
( 巴莫姊妹彝学小组/文 钟大坤/图)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