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族文化 > 医药
医药

土家族医药学

发布时间:2017-08-28

      由于土家族仅有语言而无文字,自然也就没有土家族文字记载的医药知识古籍。从汉字记载的土家族史籍中发现明清年间的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民间医药内容。但经千百年“口口相授”和“代代丰富”的创作过程,以口碑文献的特殊形式传承下来。通过对“口碑文献”和民间医药抄本的搜集整理,发现这些源于民间的医药和乡土疗法,经历代药匠(土家族对医生的称呼)在实践中探索和经验总结,使之成为形式特殊、内容广搏、民族气息浓厚的土家族医药。中医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与应用,文献记载始见于1391年(明洪武年间)浙江人氏金彬随朝延官军入汀西北大庸行医,始将汉医传入汀西土家族地区。西方医学只是20世纪20年代传入土家族地区。在汉医和西医未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只有民族医药为土家族人民预防和治疗疾病。

医学简介


blob.png土家族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可分为秦汉时期及五代以来两个阶段。在秦汉前后的漫长岁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经历了本能经验积累、初期医疗活动及巫医影响的过程;五代以来,由于外来民族迁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民间医疗活动较为活跃。五代时期到“改土归流”前几百年间,基本还是实践知识的累积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医药体系。1726年(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中的有识之士,在前人识药治病、实践知识累积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实践的反复验证,使土家族医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 

用药特点


土家医生用药有如下特点:
1.喜用鲜药。鲜药鲜用是土家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对无毒或毒性小的药物,一般不经过特殊处理,直接用于病人,以获得最佳临床疗效。在实在没有新鲜药物的情况下,才使用干药材或其加工品。
2.讲究药物配伍。土家医药认为,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形成原因是不相同的,所以必须选择不相同的治疗药物组成方剂治疗,而组成方剂的药物必须按照主药、配药、引子药的原则进行组方。主药、配药、引子药的意义是:
主药:针对疾病的主要症候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配药:针对疾病的次要症候而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说来,其用量次于主药。
引子药:指引主、配药性达到疾病部位的药物。
土家方剂,常常药味简单,用量较大,也有用药达数十味甚至上百味的大处方,然其组成范围,均不离开主、配、引子药。
3.善用药引。药引是土家医方剂配伍中的一个十分讲究的部分,一般用量小,药味也少,具有缓引性、补引性、速引性、配引性、异引性、多引性6个方面的特点。土家医药很多处方中都标明了药引。如治内肠伤方:三两银、三两金、五加皮、牛膝、退血草、搜山虎、女儿红,灯草七根为引。
4.讲究剂型的变化。土家药匠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各种适合临床病情需要和适合药物特性的剂型,使方剂更好地发挥药效。主要的剂型有:汤剂、炖蒸剂、散剂、酒剂、丸剂、煎膏剂、磨汁剂、鲜汁剂、佩挂剂、外搽剂、外敷剂、包裹剂、阴阳水。同一方剂,因配制的剂型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会不同,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根据病情选用具体的剂型。例如治疗风湿关节病,如果用汤剂或丸剂,则药效显得缓慢,所以药匠们一般选用酒剂治疗,这样可以快速达到疗效。[2] 

特色疗法


佩带疗法

佩带法是一种将药物研末装入小布袋或纸袋中,再佩带于患者胸前内衣口袋里,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是土家医药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
药物:佩带药物根据病情而定,可选用猴子头骨(焙干)、油菜籽(焙干)、青木香(焙干)、追魂草(焙干)、麝香、雄黄、冰片、梦话树(焙干)、银、铜等。
方法:上药各适量研成细末,一般用药20克左右,用小布袋或皮纸包好,放入胸前内衣口袋里,或用细麻线套在颈项上,悬挂在胸前,睡觉也不用取,一般佩带1周左右,有的带1个月,或更长时间;如小儿走胎,用猴子头骨、油菜籽、青木香等适量研末装入口袋,佩带在胸前,半个月后可取下;小儿受惊,晚上睡觉时惊醒,喊叫,用追魂草10克研末佩带7天,惊叫可除;小儿走夜路身上佩带一根针或银制品可避免病气;妇女不想怀孕,在身上佩带麝香1克,可以不孕。
适应症:佩带法对小儿走胎,受惊,黄肿包,妇女避孕,肝炎,咯劳,伤风头痛,某些妇女病如白带多、月经不调、痛经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佩带法的作用机理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药物渗透作用,经肌肤筋脉到达病处;二是药物经鼻吸入体内达到安神定魂,调理血气之功;三是药物气味芳香,有醒脑、活血伸筋、阻滞胎孕之作用。[3] 

麝针疗法

麝针是用香獐的挡门牙,捕时叩掉牙(牙长约1.5至2.5寸,呈半圆形,根部稍大,前端尖锐,齿内有骨髓填满),挑出骨髓,从根部放入0.2至0.6克麝香,然后将根部用红纸扎紧,再用银帛盖封闭,把前端磨锐即成麝针。
使用范围:土家医以此针代替刀针,用以穿脓疱、疖肿、刺穴位、局部放血等,不用消毒,不发炎。疱疖痛肿在成脓后要切开排脓,这时可用麝针刺破,使脓血排出,可稍加挤压,脓出病愈;关节扭伤或撞伤,有肿胀瘀血疼痛的用麝针在肿胀处快速刺几下,使之出少量血,肿胀疼痛可慢慢消除,有的在刺处加用拔罐治疗可愈;用麝针治疗疱疖疔疮初起,在患处中间部位扎刺几下,使初起之痈肿疮疖自行消散。还可用麝针治疗急症暴症,如突然晕过去,即刺人中、涌泉、劳宫等穴;伤寒头痛刺百合、太阳、风池、印堂等穴。麝针佩带在身上可避瘟气,不生疱疮。
麝针是土家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其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麝针有芳香化浊,通筋脉,行气滞,散瘀血而达到消肿止痛败毒的目的。麝针有堕胎的作用,孕妇慎用。火气旺盛,易出血的患者慎用。[4] 

常用疗法


土家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可分成两大类: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或者内治法和外治法。土家医治疗疾病,主要用汗法、泻法、赶法、止法、补法、温法、清法等7种治疗方法,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汗法:是开通汗窍、驱逐瘟气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驱逐入侵在肌肤的病气,如寒、湿。适用于外感疾病、水蛊胀或疮疡、流痰疾症的早期,以及出水痘未透的阶段。汗法又分三类:热发,用热性药物治疗表寒证;寒发,用冷凉药物治疗表热证;补发,对体质虚弱,又感病气者,即在应用温、寒药物发汗时,适当用一些补气血的药物,使之既无损元气,又达到驱除病气的作用。
泻法:该法是驱逐体内结滞、通泄二便的一种治法。泻法主要用于病气在肚肠,大便秘结,以及三元脏器的水结、食滞或瘀血、虫积等症。
赶法:是祛除体内湿气、风气、气滞、血瘀的一种治疗方法。
止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制止出血、遗尿、遗精、崩带、汗出不止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是通过药物来滋补人体气血精,或补益三元脏器虚损的一种治法。它主要用于一切虚症。补法,又分补气、补血、补精三大类,以及根据病情选用平补、缓补、急补等不同方法。补气法,适用于神倦无力,少气懒言,虚汗,脉虚等气症。补血法,适用于头晕目眩,心慌,健忘失眠,面色苍白,唇爪无华,舌淡,脉细等血虚证。补精法,适用于头晕目眩,腰痛,膝软,遗精,阳痿,脉弱等精虚症。
温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温暖三元脏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形寒肢冷,胸腹冷痛,吐泻清冷的内寒证。
清法:是通过药物作用达到祛除三元脏器火毒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上7法,在土家族医学临床运用上非常灵活。考虑到病情的复杂性,往往不是单一的方法所能适应,所以,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运用,共同发挥作用,达到并提高治疗效果。[5] 

饮食禁忌


土家医传统的理论认为,饮食为人体营养的源泉,但贵于有节,否则成为致病因素。
一是饮食过量,超过中元内脏克化能力,容易引起中元功能紊乱和虚衰一类的病症。
二是饮食过冷过热,易引起中元内脏损伤致病。
三是饮食不洁之物,如臭鱼烂虾,腐烂霉变及有毒之品(如毒菌),容易导致食物中毒,而发生肚子痛、呕吐、腹泻等病症。
四是偏食。药匠很讲究膳食,要求多食新鲜蔬菜和五谷,少吃陈菜、腊味,小儿偏食,易害食积和走胎病症;大人偏食,易使气血亏损,而发生黄肿病、脚气病等。
五是酗酒。饮少量酒,有助于气血筋脉的疏通,有健身之功;酗酒,会损伤内脏,是致病的因素之一。[6] 

研究发展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土家族医药学术会议2001年12月5日至6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大学召开。来自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省市的130余名从事土家族医药研究的专家和临床工作者参加了学术研讨。[7]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80余篇,集中反映了土家族医药的研究成果,并着重在提高临床疗效和加强药品开发两个方面做了深入探讨。土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有630余万人,长期聚集在湘、黔、鄂、渝的武陵山脉和大娄山、大巴山脉一带,人文资源独特,传统医药积聚丰厚。从1987年起,湘西州民族医药研究等单位对土家族医药开展了大量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土家族医学》、《土家族医药研究》、《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等专著,为这次学术会议奠定了基础。

图书信息

编辑
简介:
集各民族医药之大成的祖国传统医学,是由各民族或民间医药蒸溜升华的精髓,为世人所瞩目。由于土家族民间医药,经历了千百年的反复试验,至今仍在土家族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越来越为医学界所重视。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医学遗产,丰富传统医学宝库,自1985年以来,我们对土家族医药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在发掘和整理工作中,一是,实地调查了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二十七个土家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县市流散土家族民间的医和药,并对民族特征、民族意识、风情习俗较浓的酉水流域和清江流域的十二个县境内的土家族居住地作为腹地进行重点调查。其它土家族散居的县市,作为辐射地带进行实地考察。二是,查阅有关土家族史学资料,试图从史学材料中发现土家族医药的遗迹,探讨其发展历史。通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流散在土家族民间的医药知识内容丰富,并且简、便、廉、效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为保障土家族人民的健康确有丰功,但这些丰富的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实践水平上。我们试图打开这座宝库,将丰富的资料进行集中,系统化、条理化,为医学科学补充营养,增添新内容,这就是我们编著《土家族医药学》一书的目的。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在资料的取舍上,按略古详今,忠实记述,简明注析的原则。由传人所授或史籍记载,不敢臆造。选用材料时,均反复审择,以多家之言为骨干材料,对有歧异矛盾者,则兼收并蓄或委曲并存,否则便舍去其一。本书所引用正式出版文献,均注明出处,对抄本、口碑文献或内部交流材料,暂未注明出处,但在本书后记中忱志谢意,万望谅之。在体例上,我们参照医药著作的通例进行编纂。全书按基础、临床的顺序开。临床疾 病采用土家医的分类方式,如“七十二症”、“三十六疾”、“七十二风”、“七十二痨”、“三 十六惊”等,未按内、外、儿诸科分类。疾病的证治,以土家医病名为辞目,并将俗名列出。 如雷火症,俗名炉火症。每一种疾病简要分析病因病机,列出症状、体征、治法、方药。药物按作用分类,如“七十二七”、“七十二还阳”、“七十二莲”、“七十二风”、“七十二参”、“三十六血”、“三十六娱蚣”等。在介绍的土家族常用药物按败毒药、赶气药、赶风药、赶火 药、赶食药、喜药、火疤药、打伤药、打虫药、蛇药等21类进行分述。药物计量按目前国家通用的克制为标准。每味药物以土家族常用药名为辞目,下分别名、学名、性能、用法。药名索引辞目的排列,按笔画为序。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