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故宫创意产品——弓箭手便条夹
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纵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保护观念从“整旧如旧”到历史价值保护、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从物质遗产保护到非遗保护再到大遗产保护,遗产保护的观念不断深化,成果颇丰。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文化遗产资源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软实力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从文化遗产资源中寻找创意和驱动力?宝贵的遗产资源如何转化为服务于当代人生活的文化财富?这些都是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文创产业: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非遗的多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国非遗保护的16字方针指出,非遗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其中“合理利用”,在保持非遗“原汁原味”不变的情况下,运用文化创意对非遗进行重新诠释,既扩展了非遗的社会认知度,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非遗要全民共享,就要通过文化创意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国家级非遗南京云锦原为皇室用品,其织造技艺由宫廷传承后由民间存续,技艺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但是南京云锦在困境中求变化,通过创意设计,开发新产品,将云锦用于家居、服饰等多种领域,灵活发展。目前,一系列南京云锦的商业运作仍在推进,包括顶级云锦品牌、开拓文化旅游业、涉足教育事业,最后谋求上市等。同时,建立云锦博物馆、制定行业标准、成立南京云锦传习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合办“云锦学院”、建设“中华织锦村”文化旅游项目,在文化传承、项目开发、品牌拓展和旅游带动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生态链,有效地促进了技艺的传承保护。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算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产品的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非遗保护领域热议的话题,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遗,采取生产性保护有助于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激发其内在活力。
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两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一些省市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生产性保护,获得良好效果。如四川成都市近年来大力推动蜀绣产业发展,在“蜀绣之乡”安靖打造成都蜀绣产业核心发展区目标,充分整合资源力量,深度挖掘蜀绣文化内涵,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初步探索出了生产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为蜀绣的活态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非遗保护要维护和强化其内在生命,增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以说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非遗的生命力,首先要保护当下非遗传承存续的文化生态。在运用生产性方式保护非遗,运用文化创意产业活化非遗时,要特别重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
与传统的约会:共享文化遗产衍生品
近几年,随着非遗热的升温,非遗衍生品如雨后春笋的势头走进大众生活。相对于传统非遗产品而言,非遗衍生品更注重产品的实用和美观,更容易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非遗衍生品走向市场,这是非遗自身延续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创意为非遗衍生品打开了一扇窗,让传统技艺与服饰、邮品、家居用品等相结合,转化为新型工艺品,满足了各消费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非遗衍生品的创意设计还启发了传承人要拓展、丰富非遗主题及表现形式,扩大应用范围,挖掘出非遗的多重价值,生产更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作品。
但当前非遗衍生品的创作生产中仍存在着主题较为单调、表现形式单一、题材和风格较为老旧、作品互相模仿等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把传统因素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品牌,让更多的非遗元素进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当下,文物衍生品开发表现也很抢眼。博物馆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亲密接触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故宫的创意衍生品时常走红网络,让众多网友对中国博物馆衍生品的设计信心大增。在当前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和文化消费需求高涨的背景下,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已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博物馆应抓住时代机遇,打好特色文化牌,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各类特色文化产品。其实通过文创产品的传播更容易让大家都记住一段历史、一段文明、一些符号。这一路径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从而带动文化的传承,还活跃了博物馆文化市场,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