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委、政府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三产业的龙头”,把握旗情、顺势而动,打造旅游品牌,与民族文化相呼应,与“中国旅游强县”相配套,与城市发展、拉动经济相协调。通过充分利用“双百”工程,即百公里旅游景观带和百户千万牧户游工程,在积极做好地区民生的前提下,有效保护和利用各民族民俗文化;在丰富旅游活动内涵的同时,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鄂温克旗多彩文化旅游带”和“辉河原生态民俗旅游带”,通过整合鄂温克旗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提炼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展示鄂温克旗旅游形象。在开展旅游活动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而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生命力。 如今的鄂温克旗已经接待了上百万的国内外游客,旅游收入以平均14%的速度逐年递增。
非遗文化积淀旅游发展内涵
鄂温克旗70%的苏木乡镇都建有自己的民族民俗博物馆,向旅游者传递着居住在鄂温克大地上的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手工技艺、科学知识、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的民俗文化。通过各乡镇苏木原生态民俗文化以及博物馆文化,充分挖掘以三少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整理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旗内现有的国家、自治区、市、旗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化经营,引导遗产项目传承人的旅游开发,以招商的形式使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提升档次,使得鄂温克族叙事民歌、“抢枢”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鄂温克柳条包营造技艺等1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蒙古族经典歌曲《敖包相会》的由来、索伦鄂温克民间服饰等3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熟知鄂温克,因为鄂温克旅游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为旅游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和品质积淀。
特色民族文化丰富旅游产业链条
鄂温克旗通过整合旅游资源,融合特色民族文化,依托三个“唯一”,即全国唯一的鄂温克族聚居区、唯一的布里亚特蒙古族部落、唯一的厄鲁特蒙古族部落为抓手,策划原汁原味的特色旅游路线,形成体现狩猎文化的吉登嘎查鄂温克猎民部落、体现鄂温克草原游牧文化的敖包相会(巴彦呼硕)景区、体现蒙兀遗存遗址文化的辉河湿地景区,厄鲁特蒙古族部落文化的伊敏苏木,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部落以及巴彦塔拉达斡尔族部落,充分展示鄂温克旗丰富多彩的多元民俗文化。
“牧户游”是鄂温克旗现代旅游业的新兴产业,较大的牧民家庭旅游景点设施完备,有的牧民累计投资近10余万元,平均每户有六、七个蒙古包或柳条包等民族特色建筑接待游客,同时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通过推动全旗牧户游的转型升级,充分挖掘特色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帮助整理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提升档次,拓展市场。目前,全旗牧户游达到百余户之多,其中内蒙古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2户。通过借助旅游商品开发项目,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厄鲁特蒙古族等民族服饰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地方民族特产加工远销区内外,成功吸引旅游者的驻足。
通过借助旅游景区(点)、博物馆内以及各种旅游展示会、交易会等宣传项目,将一些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民族民俗文化向广大游客进行展示,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和艺术内涵,大大提升了旅游商品的文化性、纪念性和实用性。巴彦呼硕敖包祭祀、鄂温克柳条包营造技艺、布里亚特传统搏克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作为品牌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弘扬,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量。
民族节庆绘制旅游多彩画卷
瑟宾节、伊慕讷节等民族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经过了多年沉淀,形成了固定的客源市场与文化氛围,在全国具有不俗的人气与知名度,成为知名旅游品牌。特别是近年的鄂温克瑟宾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枢”、草原男儿三技以及来自全旗十个苏木乡镇身着不同民族服装代表队的表演成功吸引来自区内外的上千名的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鄂温克旅游已逐步形成“春季伊慕讷节、夏季瑟宾节、秋季采摘节和冬季游牧文化”四季品牌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能够充分展现鄂温克独具特色的北方多民族璀璨历史,是鄂温克人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活态见证。鄂温克旗也将各苏木乡镇的传统民族民俗活动进行打包,整合推送,适应新常态,并通过向牧户游提供各项政策与资金支持等方式助力活动,增添色彩。
来源:国家旅游局网站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