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族文化 > 旅游
旅游

读土家族民俗 品印江多彩文化

发布时间:2017-09-04

  傩戏 戴恒树/摄

 

  土家摆手舞 王治洪/摄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 2017年为止,常住人口45万人。

  该县县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25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67%,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5%,其他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08%。

  该县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他们能歌善舞。山歌、打闹歌、花灯歌舞、摆手舞、铜铃舞、拽神舞在当地都较流行。印江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通用汉语、汉文。土家族在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他们与其他民族一起创造了印江的历史。

  这里的男女皆头包白帕或青帕,中青年妇女特别讲究包“折折帕”,佩戴银饰。男子夏穿对襟汗衣,冬穿右开襟长衫,大腰大裤腿“折折裤”。妇女穿右开襟灰色或蓝色上衣,长裤或裙,上衣的前襟至领口、袖口,裤腿下部都镶刺绣“栏杆边”(土家族以土布刺绣的花边)的绣花或挑花图案,胸戴有刺绣图案的围腰帕,儿童头戴猫头形帽、娃娃帽、拖尾巴帽,老人衣服均为宽袖长襟。

  土家族多选择依山傍水、避风向阳、环境优美的地方居住,一般聚族而居,住房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富裕人家住封火桶子。其结构有三开间、五开间、三柱二瓜、五柱四瓜,正屋正中设家龛作为祭祀祖宗的场所,两侧分别为灶房和卧室,厢房吊脚楼下为饲养牲畜的地方。土家族风雨桥和宗祠建筑、阁塔都保持了我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的造型特征,既有飞檐翘角的干栏式木楼,也有四合院式的封火桶子。宗祠、阁塔、庙宇更是设计精美,气势恢弘。

  土家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红苕、洋芋、小麦、荞麦、豆类,喜吃猪、牛、羊、鸡、鸭、鹅、鱼等,蔬菜自种自食,主要是青菜、萝卜、白菜、豆类。土家族喜好饮酒,大多数是自酿的“包谷烧”、“高梁烧”、“水酒”,还有甜米酒、包谷子酒。绿茶和苦丁茶是常用饮料。

  该县土家族婚姻早期是以对歌形式选择对象的自由婚姻,后受汉文化影响,逐步形成“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在婚嫁时还保留“哭嫁”的习俗。女方出嫁前三天,由母亲开声领哭,然后是出嫁姑娘哭祖宗、父母、哥嫂、姐妹、亲戚、朋友、媒人、帮忙的人(如唢呐客、炮手、厨子等)。男方家则准备迎娶,仍然置办酒席,选吉日以花轿彩旗迎亲,经过回车马、拜堂、闹洞房等程序后,三天回门,婚事才结束。这里的丧葬程序复杂,通用土葬,要经过开路、哭丧、下圹、垒坟、封土等程序,棺材均用红色木棺,称“朱棺”。

  土家族的主要节日有“过赶年”,即每年腊月二十八日提前过年,传说是纪念祖宗因出征而提前过年。另有四月八日的“嫁毛虫节”、五月“端阳节”、“七月半”的“月半节”(鬼节)、八月“中秋节”、“吃新节”、九月“重阳节”、冬至等。

  土家族认为万物有灵,主要信仰自己的祖宗、崇拜祖先,把“虎”作为民族的图腾。每家必设家龛,每族必修宗祠。“祭风神”是当地特有的民族习俗,每六年一小祭,每十二年一大祭。大祭时特别隆重,要杀“72牲”,以求风调雨顺。此外,当地人还祭祀土王、祭土地、祭奇石古树。由于居住在佛教圣地梵净山区,大多数人还信仰佛教,吃斋念佛,朝山拜佛,并形成传统。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