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初开始,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编辑何承伟率领一支年轻的编辑团队,开始进行一项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文化出版工程——编纂《中华民族文化大系》。
这是一个不好啃的“硬骨头”。他们为何要“自讨苦吃”?何承伟说:“中华民族文化建设需要有厚实的东西来支撑。文化,一种是传承,一种是传播。作为一个出版人,要有所担当。我们希望用这套书系,为中国56个民族打造一张‘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民族多彩文化期盼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的编纂缘起,与十年前他们编纂的历史文化丛书《话说中国》有关。这套大书在列入中宣部 “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的同时,在民族地区也引起较大反响。一些学者问总策划人何承伟:为什么不能用这种既严谨又通俗的形式来介绍各个民族呢?但何承伟坦言:“这是个重大的出版选题,由于缺少思想准备和文化准备,不敢轻易付诸实践。”
说来也巧,就在这段时间,何承伟先后遇到了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秘书长俞惠煜先生;遇到了香港文化学者、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吴铁先生,遇到了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副秘书长叶维义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相互的鼓励和支持,终使这个当时还“盘桓”在出版人理想中的“念头”愈加清晰,呼之欲出,最终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选题。
整整两年,编辑团队着手开展社会调查,一个新的编辑设想出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大系》要使民族文化图书的出版不仅占领传承文化的制高点,还要占领传播文化领域的制高点,真正做到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统一。
显然,这不仅是一部给专家看的书,更是一部面向社会甚至是面向世界科学解读中国民族文化的书。
300多位专家学者加盟保权威
虽然各民族的学者自身承担的研究、教学工作繁重,但可喜的是,编纂这套书的想法与编辑团队 “不谋而合”。300多位国家级的专家学者倾情加盟,涵盖全国56个民族,涉及历史、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人文学科门类。
蒙古族卷主编、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齐木德道尔吉教授,精通蒙、汉、德文,创建内大蒙古学研究中心。听闻这套书的编纂后,他当即表示:把蒙古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使之得以被真正了解,是早有的梦想。鄂伦春族卷主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白兰感叹,一部研究著作,全国可能只有几十个人看得到。那么,更多的人,怎么能听到鄂伦春人的声音?她愿意为本民族做更多的事情,让后代也为自己的民族自豪。
这个出版构想也得到了当今民俗学泰斗、国家级非遗专家、《中华民族文化大系》总主编乌丙安教授强有力的支持。
编纂过程挖掘每个民族灵魂
《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的编辑团队甘于清苦和寂寞,脚踏实地深入到各民族,在调查学习中,不断形成新的编辑思想。同时,还要“为他人做嫁衣”,修改出一篇篇让专家认可的稿件。
“我们女编辑都哭过。”编辑汪冬梅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原来,在做了大量前期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后,汪冬梅带着事先梳理的蒙古族部分一万多字的提纲到北京听取专家们的意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朝戈金看了后毫不留情地指出,提纲很全,但没有体现出蒙古族的灵魂。“那场面有点像学生交作业,面对专家们的‘会诊’,很尴尬很委屈,但不得不承认他们讲得非常到位。”汪冬梅说。自那以后,编辑们更注重挖掘出每个民族的灵魂。
目前,《中华民族文化大系》已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图书出版规划。据了解,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将陆续出版 《马背上的天之骄子——蒙古族》、《雪域上的雄鹰——藏族》、《从上古走来的记忆——苗族》等,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献礼。以后,每年将出版10卷至15卷,争取在2015年12月为整个出版工程打上圆满句号。
来源:《解放日报》 姜小玲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