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族文化 > 舞蹈
舞蹈

鼓乐文化与西南民族民间舞蹈

发布时间:2017-09-05

  1.佤族木鼓舞

  佤族崇信万物有灵,把木鼓看做神器,并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制造木鼓与木鼓舞的活动,是村寨中的重大事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参加。从进山选树、伐木、拉运下山、村头制鼓,直至迎鼓送放到木鼓房等,都有严格程式和礼仪,并在“魔巴”(巫师)的主持下进行,人们和着巫师的唱诵唱歌起舞,和着鼓点跳出不同内容与氛围的舞蹈。这些舞蹈的基本动作区别不大,其特点多从歌词、曲调、节奏快慢中表现出来。

  2.苗族木鼓舞

  苗族木鼓舞的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以胯为动力点,手、脚、腰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舞姿粗犷奔放,洒脱优美。整个舞蹈动作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犷豪迈,跳有鲲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援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舞蹈时不分男女老少围着木鼓或一圈或多圈轮回转舞,并有部分人边歌边舞,以此助兴。

  在苗族木鼓舞表演中,最为著名的是黔东南反排村的木鼓舞,曾在1990年到中南海演出,后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3.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已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羌族羊皮鼓又称为“布”、“日布”等,一般由师傅传承,是“释比”在举行仪式活动中最重要的法器之一。羊皮鼓面的颜色也具有象征性,上坛经的鼓面必须用白母羊皮制成,中坛经用黑色鼓面,下坛经用黄色鼓面。“释比”每做法事活动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打扮得威风凛凛、古朴而又神秘,在不同场合会以不同的法器、经段、情感、动作、鼓点等方式来表现其中的意义。跳羊皮鼓舞的道具有单面羊皮鼓、盘铃、神杖等,但最主要的道具还是单面羊皮鼓。这种羊皮鼓是用羊皮绷制而成的单面鼓,直径约80厘米,未绷羊皮的一面在鼓圈内有一横木做的扶手,击打时用手紧握,跳跃翻转都得心应手,击打鼓面的是一根木制的鼓槌,长尺余,形状奇特。传说从阿爸木拉传下来的法器就有金丝猴皮帽,羌语称“扎塔”,边缘镶嵌有小海贝壳。帽正中立有三尖角,中为天神,左边代表“释比”祖师神,右边代表山地神,帽后还吊挂着金丝猴的尾巴。服饰是兽皮、白色麻布长卦或黄色对襟短衣,上缀有黑、黄、白三色纽扣三排,外套白羊皮制作的坎肩,腰佩齐腰白布裙,脚裹麻布绑腿。

  “释比”一般为2人,一人举短戈在前,一人左手持单面鼓,右手持弯把鼓槌敲击,并摇晃鼓内的小铁环哗哗作响,开始在一阵吆喝和鼓声震天的热烈、紧张气氛中边击鼓边跳,走步时脚不停地颤动,带有神秘感。其动作节奏明快、激烈而敏捷。一般在老年人死后,跳羊皮鼓舞要进行三天三夜,死者的亲朋故友都要参加跳皮鼓舞,人数不限,跟在释比身后,从右到左,或由左到右地跳动。先形成曲线队形,然后形成圆圈。跳皮羊鼓舞以表演者手中所持羊皮鼓、串铃等为伴奏。鼓点种类繁多,相传过去跳羊皮鼓舞的鼓点曾有108种之多。

  4.壮族铜鼓舞

  壮族铜鼓舞,主要是以铜鼓特有的乐音、鼓点的变化,配合一名鼓舞者敲击大皮鼓起舞的表演。一般是把四面铜鼓吊挂在村前大榕树上,由四个青年持竹片敲击。一面大皮鼓放置场地中心,鼓舞者双手持鼓槌或正击、反击,或转身、翻身,变换动作边击边舞,舞姿矫健、洒脱,数青年配合舞者的表演击铜鼓,时轻时重,时缓时急,音调和谐,浑然一体。

资料来源:《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