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族文化 > 舞蹈
舞蹈

游牧民族民间舞蹈

发布时间:2017-09-05

      1.蒙古族民间舞

  (1)蒙古族自娱性民间舞蹈——“安代”

  “安代”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在库伦旗最为盛行。安代源于萨满跳神,是由萨满“唱白鹰”跳神治病发展而来的舞蹈形式。过去以唱为主,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今天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因此,安代又被称作“唱安代”、“唱白鹰”。

  安代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

  安代舞的一个特点是手的动作突出。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7天,甚至21天,最长达49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人。跳安代舞的场地是宽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铺上马粪或草,再用湿土封盖,所以有很好的弹性。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进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地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

  (2)表演性道具舞蹈——筷子舞与盅碗舞满族踩高跷民族画报社提供

  筷子舞与盅碗舞,流传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筷子舞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及人声伴唱下,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翻绕灵活,敲打的声音清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欢快。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搅,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半蹲的舞姿。

  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是喜庆节日里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过去由男性艺人表演。表演者双手各持盅子一对,用食指、无名指夹住上面盅子的边缘,中指扣于盅内,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两盅之间有空隙,可以抨击作响。

  2.满族民间舞蹈

  满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源于萨满祭祖“跳家神”(亦称“烧旗香”)的舞蹈,如“抓鼓舞”、“腰铃舞”、“神刀舞”、“铜镜舞”、“跳鹰舞”、“跳虎神”;属于满汉文化结晶的舞蹈,如“高跷”、“太平鼓”、“满族秧歌”;近年复排的舞蹈,如“扬烈舞”、“东海莽式”、“巴拉莽式”、“拍水舞”等。

  3.哈萨克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民间舞蹈

  三个民族都流传有“天鹅舞”,都有过天鹅的图腾崇拜,都信奉过萨满教。关于民间起源的传说、民间故事或历史记载中,三个民族都有关于天鹅的描述。舞蹈动作上,都有模仿“天鹅”动态的相关动作,表达了不同民族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资料来源:《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