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学科建设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救书、救人、救学科”的三救方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切实做好民族古籍工作,从中央到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或“研究所(室)”,专门从事民族古籍管理或研究工作。这些机构的建立,从组织上保证了民族古籍工作的顺利推进,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民族古籍保护与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即“救书”工作,是民族古籍工作的重中之重。纵观保护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毕摩经卷》张林刚摄影①民间征集,国家保护。少数民族古籍大多数散传于民间,收藏与保护条件十分简陋,这无形中加大了民族古籍的自然损坏。为此,有关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古籍进行全面征集,收藏于条件较好的库房中进行妥善保护。如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花两年时间,从民间征集到8000余册水书古籍,现已收藏于档案馆中。②古籍修复。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很多古籍破损十分严重,几乎无法翻阅与使用,修复工作迫在眉睫。为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了若干期古籍修复培训班,许多地区派人参加培训,学成后专门从事修复古籍工作,使不少将成为废纸、碎渣的民族古籍得以新生。如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配备了学有专长的彝文古籍修复人员。每年修复近20本珍贵的彝文古籍。③古籍再造工程。现存古籍原件在翻阅和使用过程中不免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以至古籍损坏程度加大。为了更好地利用原件,又不造成原件的损坏,部分地区对民族古籍进行了再造工程。如彝族的《红河彝文古籍集成》,水族的《水书古籍丛书》。对原件进行电子扫描,或用数码相机拍照后,进行制版印刷,其效果与原件基本无异。古籍再造工作,不仅有利于对古籍原件的保护,还扩大了古籍的社会流通量,提高了古籍的利用率。④对珍贵古籍进行重点保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数量太多,需要保护的面太大,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重点保护,国家推出了珍贵古籍名录入选制。通过藏书单位申报,专家评审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对入选的古籍给予财力支持,对珍贵古籍进行重点保护。从2008年至2010年国家进行了三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选工作,每一批都有少数民族古籍入选。其具体情况是:①藏文古籍第一批入选《旁塘目录》等15部,第二批入选《甘珠尔》、《丹珠尔》等63部,第三批入选《四部医典》等53部。②西夏文古籍。第一批入选《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18部,第二批入选《金光明最胜王经》等20部,第三批入选《番汉合时掌中珠》等20部。③回鹘文古籍第一批入选《弥勒会见记》等4部,第二批入选《大般若涅槃经》1部。④察合台文古籍第一批入选《情之所钟》等9部,第二批入选《治疗指南》等8部,第三批入选《穆圣传》等13部。⑤蒙古文古籍第一批入选《蒙古源流》等12部,第二批入选《成吉思汗黄金史》等48部,第三批入选《格斯尔传》等16部。⑥满文古籍第一批入选《无圈点字档》等11部,第二批入选《辽史》等56部,第三批入选《八旗通志初集》等41部。⑦彝文古籍,第一批入选《西南彝志》等11部,第二批入选《阿诗玛》等34部,第三批入选《宇宙人文论》等35部。⑧纳西东巴古籍第一批入选《创世纪》等5部,第二批入选《祭家神》等5部,第三批入选《东巴舞谱》等10部。⑨傣文古籍第一批入选《粘响》等3部,第二批入选《释迦牟尼成佛记》1部,第三批入选《青年国王》1部。⑩水族古籍第一批入选《泐金·纪日》等8部,第二批入选《秘籍》等16部,第三批入选《把井文学书》等33部。壮文古籍第一批入选《农老》等4部,第二批入选《么请布洛陀》等5部,第三批入选《壮化道教到饬经书》等12部。
(2)人才队伍建设是古籍保护成败的关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即“救人”工程,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对包括民间祭师在内的老一辈知识分子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即对原从事民族古籍工作,后调离从事与古籍工作无关的知识分子调回对口单位工作。对民间熟知民族古籍的祭师等,吸收为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专门从事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从而达到“救人”的目的。二是不拘一格地培养新一代民族古籍人才,以师带徒;地方政府举办短期培训班;大专院校培养专门人才。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出了一支民族古籍工作队伍,民族古籍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3)随着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民族古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基本形成。其标志是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民族古籍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著作和文章,出版了一批民族古籍学方面的教材;多个民族院校设立了民族古文献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古籍专门人才。民族古籍学已在部分高校逐步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建立健全了民族古籍教育机制。200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在西南民族大学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教学与科研基地”。民族古籍学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随着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民族古籍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资料来源:《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