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是古籍学科的重要支内容之一。每一个民族的古籍都有目录,但不一定有目录学,古籍数量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会出现目录学。相比较而言,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古籍中,藏文古籍的目录学较为成熟。藏文古籍存量庞大,其数量仅次于汉文古籍,浩瀚的藏文古籍为其目录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藏文古籍目录学历史悠久。在吐蕃王赤德松赞(798—815年)时期,就已对搜集、整理的经典进行了分类、分卷、分系,最后编制成目录。最早的藏文目录学专著是《旁塘目录》。此后,又有将山南东塘丹噶宫所藏的佛经,经过校勘订正后,编为目录,称其为《丹噶目录》。后来,又把青普庙所藏佛经和各种论著编成目录,称其为《青普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普目录》是藏文古籍的三大目录,这三大工程完成于公元9世纪初。在三大目录基础上,后人不断地补充、修订,相继出现了《大藏经目录论典广说》、《甘珠尔目录太阳之光》、《新造佛说甘珠尔目录》(又称《蔡巴目录》)、《丹珠尔目录》(亦称《布敦目录》)、《布达拉宫藏书目录》、《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藏书目录》、《噶当派和格鲁派主要高僧文集简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编制了一些藏文古籍目录。如《拉卜楞寺总书目》、《藏文典籍要目》、《德格印经院目录》等。尽管后来编了这么多的目录,但人们推崇的仍然是具有奠基石意义的三大目录。
藏文古籍目录学的建立,为人们全面、准确了解藏文古籍、深入整理研究藏文古籍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推动和促进藏文古籍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目录学是建立在分类学基础上的。目录与分类是纲和目的关系,分类是纲,目录是目,纲举则目张。
分类法是根据古籍的内容和性质来决定的。不同民族的古籍可能采用不同的分类法、不同的标准。分类法最能反映不同民族的古籍特征,最能从宏观方面反映每一个民族古籍所涵盖的内容。汉文《四库全书总目》把汉文古籍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每一部列为一库分别把整个汉文古籍归入相应的部或类。通过四部分类法,将整个汉文古籍分别归入四个库中。用简练的四库分类法把浩如烟海的汉文古籍整理出了清晰的条理,通过四库分类法把博大庞杂的汉文古籍作了简明的揭示。
我国的每一个民族的古籍都有或简或繁的分类法。由于种类太多难以用简短的语言一一叙述,在这里选取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法进行介绍:一是代表早期古籍分类的南方有关民族的古籍分类法;二是分类较为细密,代表成熟形态的藏文古籍分类法。
具有早期古老分类特点的是彝文古籍和水书古籍的传统分类法。彝族先民把整个古籍分为两类。一类是毕摩文献(即宗教文献),一类是民众文献(即世俗文献)。从总体来看,不同彝语方言区都把古籍分为两大类。不过,对分类法的称呼有一定的方言差异。属彝语北部方言的四川凉山彝语分别称“毕摩特依”(毕摩文献)、“众众特依”(民众文献)。彝语南部方言区分别称“苏颇”(汉语意为“公书”,即民众文献)、“苏嫫”(汉语意为“母书”,即毕摩文献)。属彝语东南部方言区的撒尼彝语分别称“毕摩司”(即毕摩文献)、“佐稿司”(即民众文献)。属于彝语东部方言的贵州威宁彝语分别称“卜苏”(即毕摩文献)、“特苏”(即民众文献)。彝族的这种古老分类法是从用途与功能的角度进行分类的,即毕摩使用的或用在宗教祭祀活动方面的古籍概称“毕摩特依”;用在非宗教祭祀活动、包括文学作品和世俗文献在内的彝文古籍一律称为“众众特依”。这种古朴的分类法虽然简单,但比较实用。
藏文古籍分类法较为细密,条理化也较强,具有浓郁的人文学者分类的特点。
在藏文古籍众多的分类法中,比较认可的是,以传统的藏文古籍分类法为基础的“《大藏经》分类法”和“十明学科分类法”两种。
(一)《大藏经》分类法
《大藏经》分类法把大藏经分为《甘珠尔》、《丹珠尔》两部分。根据内容,其下再设置多级类目。
《甘珠尔》分为“显宗”和“密宗”两大宗。其中“密宗”又分“父续”、“瑜伽续”、“行部”、“事部”。在此级范围内每一部又分若干项。
《丹珠尔》分为“礼赞部”、“密续部”、“般若部”、“中观部”、“经疏部”、“唯识部”、“俱舍部”、“律部”、“本生部”、“书翰部”、“因明部”、“声明部”、“医方明部”、“杂部”、“回向”、“目录”等16部。
(二)十明学科分类法
“十明学科”分“大五明学科”和“小五明学科”两种。
所谓的“大五明学科”,由五大类学科组成:(1)工艺学,亦称工巧明。一般包括美术、建筑、工匠等内容。(2)医学,亦称医方明。主要内容为医药学。(3)声律学,亦称声明学。主要内容为语法。(4)理学,亦称因明。主要内容为哲学、逻辑学等。(5)佛学,亦称内明。
所谓的“小五明学科”,由五种单一学科组成:(1)修辞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格言、民歌等)。(2)辞藻学。(3)音律学。(4)戏剧学。(5)星象学。“小五明学科”是“大五明学科”的延伸,小五明中的修辞、辞藻、韵律属于大五明之声律学范畴。
图书分类是图书管理环节的重中之重,每个国家、每个行业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探讨着图书分类法或学科分类法。如我国目前图书分类中较权威的有按学科分类法分的“社科分类法”、“中图分类法”等。可见科学的图书分类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科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在藏文古籍《旁塘目录》等三大目录形成后,藏文古籍的分类法基本成熟和定型。早在唐代就能对本民族古籍进行系统分类,并形成自己的体系,这在世界民族古籍中也是非常罕见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各种古籍分类法,是对人类图书管理与学术研究的伟大贡献。
资料来源:《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