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食物造型(如食雕);二是饮食器具;三是饮食环境。
食物造型较典型的例子有毛南族春节期间用菖蒲叶编织的各种鸟形“粽子”外壳,还有维吾尔族的西瓜盅雕刻以及牧业民族的烤全羊上席时的摆放形式等。
饮食器具可分为食器饮器两类。饮具又可分为酒具与茶具两种。
食器即餐具。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是十分考究的。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们从来就把欣赏制作讲究、美观淡雅、朴素大方、配备合理的餐具当作一种审美享受。金器、银器、铜器、玉器、不锈钢餐具,均为贵也;陶瓷器虽平常,但因用途广、影响大、历史久而深受欢迎。目前藏族的黑陶,维吾尔族和傣族的土陶,贵州布依族的牙舟陶,仍在民间广泛使用。新疆和田和辽宁岫岩的玉石酒具,云南白族的大理石酒具和银制酒具,云南红河的锡制酒具,古代羌族和藏族的金银酒器,都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藏族镶嵌金花和银花的木碗,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皮革制酒壶,高山族的木雕酒具连杯,哈萨克族的木制双连大奶杯,藏族的木制糌粑盒,苗族和蒙古族的牛角酒杯,黎族的椰雕酒器等,都是很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餐饮具。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凉山彝族的漆器餐饮具和蒙古族的玉雕大酒海。
彝族漆器种类很多,仅餐饮具就有餐桌、饭盘、肉盘、汤钵、大小碗、勺、舀酒瓢等;酒具,有酒壶、酒杯等。民族风格特别突出的是鹰爪杯、雁爪杯、牛角杯和野猪蹄杯等饮酒器皿。鹰、野猪等都是很凶猛的禽兽,用凶猛动物身上的材料做酒杯,标志着主人的灵巧与勇猛。他们认为战胜了灵巧与凶猛的东西,其本身就更灵巧与勇猛。
漆器上用黑、红、黄三种色彩有其文化渊源。彝族尚“黑”,以黑色为贵,黑色象征高贵、庄重,观念中包含深、广、大、多、密、强等意义。漆器上使用黑色标志着器物的高雅与庄重。红色象征勇敢、火、太阳、热烈。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黄色具有吉祥、美丽、丰收、土地、幸福、光明、繁荣的含义,漆器上的黄色象征吉庆。黄红色搭配具有精神、力量、决心、欢乐、胜利的感情含义。三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色泽醒目艳丽。彝族漆器着漆均匀,给人以光华亮丽的明快感。
漆器纹饰的特点是自然写实。纹样来自生活,源于自然。山河日月、花鸟虫鱼、植物形体、家畜野兽以及生产生活用具,通过直接描摹,再加以提炼概括,使其图案化、抽象化。漆器的纹样大致可分为天体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纹样、生产纹样等。其中动物纹样居多,植物纹样次之。
蒙古族大酒海指的是藏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玉瓮亭中的渎山大玉海,造于1256年,高70厘米,直径135厘米,重35吨,以黑色整玉雕成。元世祖曾用它盛酒宴请功臣。
以竹器做酒具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很普遍,除酒杯、咂酒管外,还有酒壶、酒筒、“酒瓶”,甚至还有在一根新砍的粗竹竿上,给每个竹节打个孔,装上饮酒细竹管,当饮酒具的。傈僳族把这种酒具捧着横在进寨的大路上,给客人们献敬迎门酒,既朴实又热情,别有一番情趣。
在中国传统酒文化中,注重在山水间饮酒的多为文人,曲水流觞即是实证。李白的《月下独酌》,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都广为人知。
注重在郊外和山水间聚饮欢宴的主要是少数民族。比如西北地区的“花儿会”,藏族的林卡节、沐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布依族的查白歌节,羌族的祭山大典,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斗牛节、龙船节,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花炮节等传统节日,几乎都要在露天或山野间歌舞饮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各得其乐,尽欢尽兴。长期生活在闹市里的人,若能到民族地区的农村生活一段时间,或去参加他们的节日活动,与之同歌同舞同吃同喝,肯定会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
人造的饮食环境主要指餐厅饭店的环境布置。比如北京的“腾格里塔拉”自助餐馆装修得像宏大的蒙古包,演出的节目多具有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的艺术风格;一些傣味餐馆挂的照片是曼飞龙笋塔、泼水节场面、竹楼及井塔;新疆风味餐馆播放的是维吾尔族音乐;苗族餐馆的墙上挂有芦笙,屏风是用苗族刺绣和蜡染绷的屏布;藏族餐厅装有转经筒;蒙古族餐厅里悬挂着成吉思汗织锦像。这都是为了营造一个与饮食和谐一致的文化氛围,让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让那些没有到过民族地区的人有种身临其境的体会;让那些曾经到过民族地区的人,有旧地重游的美好回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大厦餐席间的民歌演唱,阿凡提餐厅的新疆歌舞,蒙古族餐厅的敬酒歌,苗族餐厅的芦笙舞,都给人一种永生难忘的美好享受。
资料来源:《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