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属加工技术来自西北地区。青铜冶炼和铸造是极为复杂的技术活动,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青铜冶铸技术由西向东传播的空白。古墓沟文化遗址表明新疆率先进入青铜时代,齐家文化是青铜文化由西北向西南、东北、中原传播的中继站。金属加工是一项重要手工艺,常见的青铜器是刀子、凿、针、锥、耳环、指环、斧、剑、头盔、镞、带钩、带饰、镜、马衔、马镫等。青铜短剑是古代武士随身携带的武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商周之际西北民族率先使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或东南后来居上。欧冶子,春秋时越人,越王勾践五把宝剑的制造者。“欧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湖北江陵出土越王勾践剑,说明欧冶子铸剑不只是传说。綦母怀文,东魏北齐人,钢刀制造者。“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今襄国冶家所铸宿柔铤,是其遗法。”保安族擅长制造保安刀,我国少数民族的蒙古刀、藏刀亦很有名。公元3世纪鲜卑人发明了木心包金属的马镫,不久铁制马镫流行欧亚大陆。青铜容器或礼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特色,百越民族以善铸铜鼓闻名。铜鼓铸造技艺之高超,至今难以超越。
黄金是金属文化的象征。中国早期金器见于齐家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三星堆等商、周时代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是绝世精品,出自西南夷先民之手,已被指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银装饰始见于齐家文化,三星堆、金沙金饰发达,苗族银饰源远流长。
玉器加工技术源于夷越。玉被认为是东亚文明的第一块基石。玉、金两者分别为东西方人类物质文化最高代表。玉玦是分布最广的玉器,最早的玉玦见于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中原贾湖、磁山、裴李岗、老官台等先仰韶文化遗址均罕见玉器,不大可能是玉文化的起源地。东亚大约5000年前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鼎盛时期,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玉琮可以作为东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象征。齐家文化等中西部发现的玉被认为来自东夷,正是夷越创造了玉文化。
射箭与火器亦是夷蛮的特长。弓箭是旧石器时代的发明。东亚细石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箭镞,新石器时代增加了骨镞和蚌镞,青铜时代出现了铜镞,后来流行铁镞。弓亦由单体弓演变为复合弓和弩,还留下了箭袋、箭端和扳指等有关器物。夷人善射源远流长。《说文解字》载:“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夷羿射日见于《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射箭术形成了两大传统: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式射法。地中海式射法以中间三指同时拉弦,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中西部;蒙古式射法用大拇指勾弦,主要流行于东亚。蒙古式射法并不局限于蒙古草原,而是中国乃至东亚共有的传统;相应的,东亚存在蒙古式狩猎传统。鹿科动物是古代东亚人主要狩猎对象和衣食之源,鹿成为国家或权力的象征。逐鹿中原确有其事,鹿死谁手意味深长。蒙古、女真、契丹、鲜卑屡屡得手,突厥、柔然、匈奴、狁、鬼方亦跃跃欲试,可能还有商人或东北夷,北方民族多凭骑射通过狩猎或战争进入中原建立王朝。
火药发明的具体过程还不清楚,原始火箭、火炮和管形火枪都不是实战武器。色目人很快就掌握了火药技术,并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并将火炮技术传播到了阿拉伯和欧洲。元军攻襄阳,亦思马因、阿老瓦丁所造巨炮起了决定性作用: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弓箭是冷兵器之首,回回炮是热兵器之始。夷人或蒙古人擅长使用弓箭,色目人善于制造枪炮。
丝织、棉织、毛织和麻织技术均源于少数民族,后来才传入中原地区。黄帝正妻嫘祖是蚕业的发明者,嫘祖为西夷之人,先蚕祠遍布中国。良渚文化先人已经掌握了丝织技术,丝绸是夷人或越人的发明。宋元时代海南岛是中国主要植棉地区,黎族人民熟练掌握了轧、弹、纺、织、染等整套棉纺织生产技术,“花被”、“缦布”、“黎幕”等远近闻名。黄道婆少小离家,客居崖州(今海南岛),将棉纺织技术引进大陆而名垂青史。上海有崇奉黄道婆的先棉祠。西域是最早种植草棉的地区,新疆至今仍是主要棉花产区。大约公元前1000年西亚发明了铁制羊毛剪,加速了对羊毛的开发利用。东亚较早利用羊毛制品的是西北游牧民族,新疆出土青铜时代毛制品与中亚毛织品一脉相承。毛织技术3000多年前就传入了西域,一直没有在中原普及。
造纸是汉代的发明,印刷术源远流长。唐代刻版印刷术曾领先世界。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遗物来自西夏。用木活字排印拼音文字更为简便,敦煌千佛洞发现元代畏兀文木活字。西夏、回回率先使用木活字。藏族狼毒纸、朝鲜族高丽纸、白族白棉纸可与汉族宣纸相提并论,均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
自2006年以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项目有: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布依族牙舟陶烧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壮族织锦技艺、藏族邦典和卡垫织造技艺、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维吾族花毡和印花布织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白族扎染技艺、新疆伽师县传统棉纺织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东乡族擀毡技艺、侗族织造技艺、苗族织锦技艺、傣族织锦技艺、贵州惠水麻江枫香印染技艺、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内蒙古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侗族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拉萨藏族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藏族造纸技艺、维吾尔族桑皮制作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拉萨风筝制作技艺、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甘肃卓尼县岷县洮砚制作技艺、藏族藏香制作技艺、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云南宁洱县勐海县普洱茶制作技艺、西藏芒康县井盐晒制技艺、回族牛羊肉烹制技艺(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内蒙古阿拉善盟烤全羊技艺、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建筑营造技艺等。
孟子云:舜为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夷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奠基之功不可忽视。少数民族帝王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绝不亚于汉族皇帝。成吉思汗特别重视手工技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均可免于一死,且可受到重用。保护和充分利用工匠成了蒙古族传统。金哀宗感慨道:“北兵所以常取全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忽必烈时代特别重视工匠,在灭宋战争中充分调动了色目人和汉人工匠的积极性,迅速组建和扩充了水军,配备回回炮,在技术上占了上风。元代手工技术更加专门化,匠户既有色目人也有汉人,分系官匠、军匠和民匠三大类。匠户、军户均可世袭。官府作坊规模空前,工匠人数达40万。元大都、大运河、天象观测台、金锦、青花瓷等都是工程或工艺奇迹。青花瓷白底青花,体现了蒙古族对白色和青天的偏爱。
康熙酷爱科学技术,身体力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不仅主持编撰了《历象考成》42卷、《律吕正义》5卷和《数理精蕴》53卷共100卷合称《律历渊源》,还亲自撰写了心得之作《康熙几暇格物编》。他能仲裁天文历法之争,强令全国推行种痘法,亲自审定《皇舆全览图》,还在丰泽园观察水稻生长并成功选育出独特的早熟品种“御稻米”。这个品种还引起了达尔文的注意,写入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康熙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精通数理、天文、地理、农学和医学,通晓物理、化学、乐理、逻辑、拉丁文和铸炮术,是中国历史上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科学修养最好的皇帝,进入了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行列。
少数民族对祖国科学技术的贡献难以尽述,不仅丰富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而且部分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当代世界著名地质力学家李四光(蒙古族)、中国科学院院长纳米技术专家白春礼(满族)、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生物工程学家旭日干(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科学家在现代科学技术上都有突出贡献。航天技术科学家王希秀(白族)、中科院院士老年医学专家王士雯(女,回族)、中科院院士地质科学家赵鹏大(满族)、中科院院士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女,壮族)、中科院院士原子能和超导材料专家李林(女,蒙古族)、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藏族)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资料来源:《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