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动画片《熊猫和开心球》海报
②纪录片《超级工程》海报 资料图片
③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海报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等国产动漫经典曾伴随几代中国人的成长,成为他们的美好回忆。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也远销海外,受到各国热捧。这些国产动漫丝毫不亚于“美漫”“日漫”,手绘动画片、剪纸动画片、木偶动画片、水墨动画片、折纸动画片等多种动画片门类,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学派”动画片。
几十年过去了,国产动画片一直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动画电影方面,出现了《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这样的爆款;在电视动画片方面,中国和捷克合拍动画片《熊猫和小鼹鼠》2016年在央视少儿频道和捷克巴兰多夫电视台同步播出后,受到中捷观众一致喜爱,同时迅速获得海外媒体的热烈欢迎,其发行地区覆盖了芬兰、波兰、马来西亚、文莱、埃及等72个国家和地区。
合拍,不仅在动画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在电影、纪录片等领域也佳作频出。电影《长城》的成功,让海外观众看到了中国重工业电影制作的实力;纪录片《超级工程》在海外的热销,让海外观众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受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实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闫成胜认为:“通过合拍这种形式,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让不同国家的创作者在合作中交流经验,在合作中不断提升双方的实力,在合作中借鉴先进的创作经验。可以说,合拍不仅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能让中国观众了解到世界不同的文化。”
动画 熊猫动画形象走出国门
今年9月中旬,中俄首部合拍动画片《熊猫和开心球》发布仪式在广州举行。这部动画片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动画明星“熊猫和和”与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兔小跳”为主角,通过讲述妙趣横生的玩具店故事,体现两国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魅力,表现了两国人民善良、勇敢、包容的良好品德。据《熊猫和开心球》主创团队介绍:“希望通过‘熊猫和和’,打造一个更容易被全世界的孩子们接受的和平友好、善良可爱、富有萌趣的熊猫形象,让全世界的孩子们感受真正的中华文化精髓。”
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志军说:“从中捷合拍的《熊猫和小鼹鼠》开始,我们尝试开发基于‘熊猫’形象的多系列动画片,打造‘熊猫+’国际品牌战略,为世界观众奉献更多优秀的动画精品。”中国驻捷克大使马克卿在谈及中捷人文交流时说道:“《鼹鼠的故事》系列动画片是许多70后、80后中国人儿时回忆,许多人带着憧憬,搭乘往返中捷两国的直达航班,探访小鼹鼠的故乡。2015年中捷合拍动画片《熊猫和小鼹鼠》,作为中捷影视合作的最新成果,使憨态可掬的小熊猫与灵动可爱的小鼹鼠首次相识,进一步拉近了两国大小朋友们之间的距离。”
熊猫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熊猫形象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代言人。2008年,一只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风靡全世界,这部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借用中国元素让世界人民开怀大笑。2016年,中美合拍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上映。“这部电影里的一切都是有根据的,也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并不只是为了展现中国文化而展现中国文化,我们力图让每一个影片里的中国元素都和整部影片以及整个故事融为一体,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而不会让人觉得刻意和不自然。”《功夫熊猫3》的导演詹妮弗·余·尼尔森说道。“中美合拍,是‘功夫熊猫’走上‘回家’之路的起步点。”东方梦工厂董事长黎瑞刚说,“合拍”的意义重大,“这让银幕上的中国熊猫变得更加正宗了”。
近年来,在动画片合拍领域,不仅有由中、美、俄三国顶级动画团队联合制作的3D合拍动画电影《超能太阳鸭》、中俄新制作的动画片《冰雪皇后3》,还有开启中国和沙特合拍先河的动画《孔小西与哈基姆》……与此同时,由央视动画制作的中国与新西兰合拍动画《熊猫和奇异鸟》、与南非合拍动画《熊猫和小跳羚》等也在拍摄和洽谈中。
闫成胜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直在积极扶持动画片的生产,也一直在支持动画的合拍工作。在内容制作方面,举办多次影视节目营销和研讨会,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指导和引领。在人才培养方面,每年组织研修班,让年青一代的制作人与国外知名媒体交流,开阔国际视野。近些年,国产动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涌现出了央视‘熊猫+’系列等动画精品。”蔡志军对记者说:“未来央视动画将进一步拓展‘熊猫+’国际品牌的世界版图,打造出更多让全球观众喜爱的国际级动画形象。”
电影 合拍也是捷径
10月19日,由中国导演贾樟柯监制,金砖五国名导首次合作拍摄的电影《时间去哪儿了》将在全国上映。这是第一部金砖国家合拍的影片,该片会聚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五位电影导演,以“不忘初心”的态度,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短片。五部短片最终集锦成110分钟的开幕影片。贾樟柯表示:“人类感情都是相通的,没有国界。”南非导演莎拉·比切尔说:“这部电影‘五光十色’,不仅是电影,更让观众看到不同的文化。”在6月举行的“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上,金砖五国达成共识,计划到2021年的5年当中,每年推出一部金砖国家合拍电影。
2012年以来,中外合拍电影从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成熟,中国已同16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尤其是中国电影界与美国好莱坞六大公司先后建立了密切、畅通的合作渠道。如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是一部具有国际化制作水平的电影,该片深入思考生态文明意义、呼吁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在国内外均获得高度好评。
“中国电影要打入世界市场,与好莱坞合拍有中国元素的电影,才是捷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谷国庆认为。在国内票房平平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动画片《摇滚藏獒》等也都在海外取得了更好的票房,而它们都是合拍片。
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中美合拍魔幻电影《长城》自上映以来就引发广泛关注,以好莱坞大片的模式和世界一流的制作水准承载中国文化元素,不仅让世界人民看得懂,也传达出独特的文化意义。不仅在香港、台湾稳登首周末票房榜,还在许多语言、文化、观影习惯完全不同的国家诸如土耳其、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埃及、法国、比利时、荷兰、乌克兰等国取得首周末票房冠军。中国先锋导演陆川执导,迪士尼自然跨国团队制作的野生动物题材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讲述了野生动物的亲情挚爱、优美的山水风景以及浓厚的中国情感、精神元素,不仅令国人赞叹不已,也赢得海外影迷广泛赞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像《我们诞生在中国》《长城》等中国电影已经从‘借船出海’到‘联合舰队’,再到‘自主驰骋,扬帆远航’,通过合拍这一形式,我国对外交流合作之路越来越宽阔。”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欧美大处副处长祁晓超对记者说:“这些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并鼓励电影、电视的合拍项目,一些国家非常愿意和中国签署合拍协议。特别在电影方面,合拍片在国内的待遇和国产片一样,能享受国产片的权利。”
纪录片 海外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以90分钟的时长客观呈现了孔子的生命历程、思想体系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由“孔子其人”“传奇”“哲学”“至圣先师”“传承”“当今”等单元组成全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质朴的影像语言娓娓道来,对孔子进行了生动鲜活、国际化的影像呈现。该片于2016年9月17日在法国文化电视频道ARTE首播后,引发法国观众和文化界强烈关注,并取得良好反响。法国中国电影节技术与选片顾问龙爱乐认为:“该片在讲述历史和注重文化的同时又反映当代中国的面貌,是一种向法国公众介绍中国文化的有效手段。”法国巴黎周易中心主任、汉学家夏汉生表示:“儒家思想不仅在当代中国仍具有生命力,在当代法国亦然。”
纪录片是外国观众了解中国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一种内容形态,有着较强的文化感召力和穿透力,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可以有效传递中国文化。相关机构积极探索与国外媒体的纪录片合拍之路,不断拓展纪录片在海外的影响力,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制作经验。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合拍的《改变世界的战争》、与美国PBS电视台合作的《地球宝藏》等项目已制作完成并分别在法国ARTE电视台、澳大利亚Foxtel电视台、美国PBS电视台和韩国KBS电视台播出;与澳大利亚Sealight公司合作的《深潜》项目也即将在国际主流媒体进行排播;与美国AETN公司合作的《一带一路》(国际版)、与奥地利PreTV合作的《丝路传奇》《长城》和与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合作的《长征》等项目已进入筹备阶段;此外,在提案洽谈阶段的项目有《中国古代伟大工程》《古格王朝》《两大帝国》《沙俄黄金之谜》和《古今丝路》等。
央视纪录频道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通过联合摄制和委托制作的方式,广泛开展与国际纪录片界的交流与合作,2014年获得“最具国际影响力频道”称号。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梁红介绍:“央视纪录频道开展国际合作最常见的形式是联合摄制,与国际播出平台或制作机构共同投资、共同制作,共同分享权益。六年来启动国际联合摄制项目23部,总时长超过80小时,共投入资金约合人民币1.5亿元。已经完成的项目包括《喜马拉雅大淘金》《隐秘王国》《野性的终结》《非洲》等20个项目,共计63小时。针对双方均感兴趣的话题,频道尝试与国际合作方共享选题,分别拍摄和制作,共同播出、共享版权。遇到特别感兴趣的选题,频道则采用委托制作的方式,聘请国际一流的制作团队创作。此外,开始探索院线纪录电影的国际合作模式,希望在明年推出频道参与的第一部院线纪录电影。”
借力合拍的形式,中国的动画、电影和纪录片等文化作品走出去的步伐愈加快速。这些作品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的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增进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熠熠生辉。
时间:2017-10-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牛梦笛 李倩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