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开幕式演出
孟京辉在开幕式上发言
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和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承办,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支持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本月拉开帷幕。
6月30日下午,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举行开幕式,向戏剧爱好者发出诚挚邀请。其中,在北京恭王府的《陌生化接触——聂竞竹海报装置艺术展》作为青戏节的平行展单元,率先亮相,玩转平面和舞台的大胆跨界。
全新改版 26部好戏将演出近百场
作为目前亚洲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高品质国际化戏剧盛会,北京青年戏剧节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共推出382部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青年戏剧艺术家创作的戏剧作品,其中国内首演剧目超过120部作品。近40万名观众观看了北京青年戏剧节的演出。近5万名观众参加了由北京青年戏剧节组织的各项公益戏剧教育活动。有近2000名青年戏剧工作者加入到戏剧节的创作及制作工作中。
自2008年以来,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期间共上演来自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日本、巴西等19个国家的81部优秀戏剧作品,同时,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也是中国青年戏剧的代名词,是青年戏剧向世界舞台输出中国文化力量的重要桥梁,至今已有30部优秀青年戏剧作品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的各大国际戏剧节展演,演出场次约550场,国际戏剧观众达15万人次。从青戏节走出的李建军、孙晓星、裴魁山、何雨繁、陈明昊、李凝、邵泽辉、黄盈、王翀、杨婷、姬沛、赵淼等,已成为中国当下戏剧创作主力军。
今年,北京青年戏剧节将全新改版,在规模延续的同时全面升级。从7月到9月,青戏节整合国内新生代艺术力量,大玩艺术跨界,融合科技奇趣、直通国际舞台,26部风格各异的精彩好戏,将在北京12个剧场轮番进行近百场精彩的演出。
策展新观念:过程就是目标
本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带来了他的策展新观念:“过程就是目标”,给予青年导演充分的创作时间和自由度,让灵感和创意恣意生长,以极大的宽容度和兼容并包的欣赏视角,鼓励青年戏剧人发掘时代内涵,充分尊重青年的话语权、思维方式与表达诉求,倡导不破不立的创作魄力,同时密切关注创作纪实,设立工作坊、排练探班及文学朗读,在紧密回应国际最前沿戏剧趋势的同时,使创作者和观者交叉生长。而“本土化、社会性、未来感”将是本届青戏节的关键词。
导演李凝,此次带来肢体奇观《CS-03》,试图追寻“表情包”作为虚拟和网络世界中的存在,与身体和现场表演合体。《怪梦养成指南》源自布莱希特第一部作品《巴尔》,导演虓汉将用奇幻斑斓的方式重温这部作品,把对生命方向的思考留给当代的青年人,写下充满疑惑的叹号。《狂人》以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蓝本,由导演黄俊达率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组成的法国绿叶剧团,以肢体表达为媒介,增添来自多元文化与不同社会构架的内在视角与外在表现,剥离出贯穿时空经络的永恒命题……这些颇具当代性和未来性的青年戏剧作品,将紧密回应本届戏剧节策展新观念。
增设“直通阿维尼翁”单元
阿维尼翁戏剧节作为青戏节的战略合作伙伴,长期互派优秀作品到对方戏剧节上演出。今年,青戏节将为此特别设立“直通阿维尼翁”单元:8部短小精悍的剧目将模拟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演出效率,同天在一个舞台上先后上演,用极简的舞台和超群的想象力,快速完成装台换景等工作,意图制造不同戏剧之间出乎意料的沟通联系。其中的优秀剧目将保送明年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决定权就在观众手里。
服装和造型设计师出身的吴蕾此次带来荒诞肢体戏剧《等候室》,将身体语言和戏剧语言结合使用,廖书艺和王宣淇共同导演表演的《谬小姐》,她们互相合作又互相干扰,不断尝试在原有轨迹中的“泄漏”。杨哲芬的《花罅》直面校园暴力事件,撕咬、灼伤、生动、冒险,让夭折的花儿在舞台上重生。《玩坛者说》充满了剧作家张献的诙谐和无拘无束的态度。导演谷京盛将在观者和现场中,挖掘文本里看不见的力量……
观众将在一天时间内触碰完全不同的故事和迥异的表演风格,主动建立个性化的关联解读,戏剧与戏剧之间不再彼此分割,剧场之内的故事瞬间复杂化。“集体”的撞击,也让戏剧能量瞬间升级,青戏盛宴,无疑将成为世界尖端戏剧的直通车。
全景展现戏剧饕餮
青戏节没有把戏剧的舞台仅仅局限在剧场之内,作为开幕式的重要部分,由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主办,恭王府博物馆书画创作与研究中心承办的《陌生化接触——聂竞竹海报与装置艺术展》,独具匠心的20余件装置和艺术作品选自艺术家聂竞竹过去十年间最为出色的戏剧海报和装置设计,其中能看到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老舍的《茶馆》和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等。
除了平行展览单元,青戏节将延续以往剧本朗读和48小时V戏剧的传统,文字声音的多样理解和戏剧创作的头脑风暴,将为今年的青戏节注入鲜活魅力。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 郭佳 摄影/ 王晓溪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