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绳编织作品在展览中得到青睐。
惟妙惟肖的纸艺作品彩虹羊,精致的麻编作品,纯手工打造的皮包、鞋子……皮艺、麻编、纸艺这些传统手工艺,结合别出心裁的设计创意,如今已经在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同时,也让银川市的不少村民发挥巧手专长,有了一份可观的收入。
麻编精细分工 村民变巧匠
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居民刘岳今年61岁,他不太清楚什么是“文创产品”,但是他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根细麻绳编织成各种麻编需要的基础材料。该村有个月牙湖手工工坊,正是在这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璟向村民们教授麻编技艺,让一根根麻绳通过村民的巧手焕发生机。
滨河四村妇女主任虎翠霞说,在跟随张璟学习麻编之前,乡亲们还学过串珠子、做香包、刺绣门帘,可都因为市场不好成了积压货。直到张璟来上课以后乡亲们才发现了不同。张璟介绍,文创产品的核心是要有一定的审美含量,外加精致的制作工艺,两者缺一不可。张璟发现,村民们会刺绣、编织、钩织等基础技艺,但是距离市场销售的要求还很远。为了让作品更精致,张璟开始精细分工,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会编麻绳的刘岳就专做四棱鞭,周凤琴学钩织,就专用钩针,张世莲有绣花的基础,则培养她专门做麻布绣片。
张璟说,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个简单的技术发挥到极致的过程。起初刘岳编四棱鞭的速度也不快,每天只能编两三米,但是在一个月以后,这一数字达到了30多米,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钩织杯垫的周凤琴最开始一下午只能织3个,一个小时才完成一个直径10厘米的杯垫,现在20分钟就能织成一个,一天可以织20多个。技术熟练后,他们的收入也都随之提高。
今年5月10日,张璟受邀参加深圳文博会,也把月牙湖滨河四村村民们的麻编手艺一并带到了更高的舞台。
皮艺制作模块化 传统手工艺重生
乔雪是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乔家皮艺的传承人,小时候经常看着父辈们用牛皮缝制马鞍和靴子。大学毕业后,她留在北京从事外贸工作,期间她见到国内的不少皮制品都是以极低的价格出口,与国外进口的知名皮具差距很大。
在乔雪看来,文创产品的生命力首先来自于市场的认可,没有市场认可度的产品只能是手工艺品。传统的鞋垫、香包等,如果没有功能上的与时俱进和审美品位上的提升,往往会沦为低端旅游纪念品。
那么,怎样让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价值呢?2015年考到宁夏大学读研究生的乔雪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上学期间注册了宁夏亿家阳光国家贸易有限公司,在美国注册了“MOMCN”品牌,之后又在国内注册了“乔帮主”手工皮包具、“帮主妈妈”学步鞋等多个品牌。去年12月,乔雪来到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的巾帼扶贫车间,开始她的文创产品生产之路。
乔雪介绍,其实生产皮具对手工艺要求非常高,简单的皮革缝制要求每一个针脚都大小一致,拉紧线绳时也要用力均匀,这一过程中只要一针缝坏了就成了残次品。为了让技艺能够更加专业,乔雪对学步鞋、皮包等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模块化分解,缝制组的专门负责缝制、裁皮组的专门进行裁剪。分工让广荣村的大姐们快速熟练了工艺流程,乔雪还推出了“妈妈工匠”计划。在乔雪车间出品的皮包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标签,可以扫描看到一段妈妈工匠的视频。乔雪说,这是想让这些大姐打造自己的品牌,成为技艺高超的知名工匠。
引进纸艺制作 造出卡通宁夏萌物
银川金羚羊职业培训学校的彭彩荣说,她以前经常承接银川市各个县区扶贫的手工艺培训计划项目,但是往往存在手艺易学、产品难卖的问题。2017年4月在杭州考察时,她见到了“纸环王”创始人李芸的卡通纸艺作品,立刻被这种简单易学、造型萌酷的产品所吸引,于是开始尝试引进银川。去年年底,她先后在兴庆区月牙湖乡、掌政镇进行技能培训。
马向花是月牙湖乡塘南村的村民,在银川金羚羊职业培训学校接受手工纸艺制作培训后,她做得又快又好,给同村的妇女们讲解得耐心又细致,很快被聘为培训老师,不仅完成了脱贫,收入也达到了每月3000多元,成了亲戚邻居们都羡慕的能人。
彭彩荣说,她们制作的产品是按照网上的大数据来进行下单的,现在已经生产过彩虹羊、卷毛羊、小猪佩奇、十二生肖等多个卡通形象。由于每个卡通形象换代速度很快,基本上没有积压产品。
彭彩荣说,她一直在找机会做本土原创卡通形象。第二届掌政镇西红柿文化旅游节订制了1000个卡通纸艺西红柿宝宝的订单,这也将成为宁夏本土的首个原创的纸艺卡通形象。纸艺制作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引入宁夏到扎根的过程,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从事手工艺和文创产品研究的王富银副教授介绍,其实文创产品与实用产品之间并没有明晰的界限,只要在手工制品中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的产品,都可以认定是文创产品。而以皮、麻、纸等传统材质制作的实用产品,都为文创产品的发展积攒了极为宝贵的市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