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斐济举办的“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现场。内蒙古文化厅供图
回顾起10天前在南太平洋斐济度过的时光,赵凤迄今仍显得无比兴奋。
“中华文化在南太平洋展现出的风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赵凤10月8日对记者如是说道。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办公室调研员赵凤告诉记者,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安排部署,2018年9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率内蒙古文化代表团赴斐济举办了“天涯共此时--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她作为陪同出访人员亦在斐济见证了这一切。
图为在斐济举办的“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现场。内蒙古文化厅供图
斐济是南太平洋岛国之一,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文化艺术独具特色。赵凤回忆说,就是在这座迷人的城市,中华文化获得了当地民众的高度肯定。
据内蒙古文化厅官方资料显示,9月26日上午,斐济中国文化中心红灯高悬,欢声笑语,“天涯共此时--中国内蒙古文化周”隆重开幕。
中国驻斐济大使钱波表示,中斐友好合作关系不断稳步发展,文化交流已成为中斐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两国人民心相通、意相投的桥梁与纽带。
图为在斐济举办的“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现场。内蒙古文化厅供图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表示,“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的举办正值中国中秋节,中秋节是亲人团圆、宾朋共聚的日子,希望活动使中斐两国人民友谊更加深厚绵长,他诚挚邀请各位嘉宾到内蒙古参观旅游。
斐济妇女儿童和减贫部部长梅瑞赛伊妮·武妮万卡希望斐中人民通过参与彼此的传统节日,建立更深的交流与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内蒙古文化代表团的精彩节目舞蹈《吉祥草原》、女声独唱《问候》、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男声独唱《天堂》、呼麦、长调等精彩节目赢得了当地宾客阵阵热烈的掌声。
图为在斐济举办的“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现场。内蒙古文化厅供图
赵凤介绍说,内蒙古文化代表团精心组织的具有浓郁内蒙古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节目,无论是在广场、学校,还是在斐济中国文化中心,4场演出宾朋云集,约2000名当地政要和民众前来观看。
让她颇为感动地是,在斐济演出期间,尽管天上不时飘下蒙蒙细雨,但现场依然人山人海,掌声与欢呼声不绝于耳。有的观众跟着演员高声歌唱,有的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演出结束后,观众争相与演员合影,斐济民众的热情令演员们十分感动。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亦在斐济赢得了掌声和赞扬。
内蒙古6位著名手工艺家把他们的蒙古族剪纸、哈尼卡纸偶制作、皮画技艺、蒙古族刺绣、织毯技艺、布贴画制作等6种手工技艺带到了斐济。传承人现场一边制作艺术品,一边为观众解说作品发展的历史及制作方法,吸引了大量观众。
“看到剪纸,就想起了祖国和家乡。”已在斐济生活了23年的陈宝辉夫妇感叹道,他们在剪纸摊位前久久留恋,不愿离去。当梅瑞赛伊妮·武妮万卡接过一幅生命树剪纸,得知作品寓意是“中斐两国友谊之树常青”时,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连连惊叹。
此外,来自内蒙古的哈尼卡和皮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也让不少观众兴趣盎然,反复赏玩。
赵凤介绍说:“有的斐济观众对线毯织造工艺、布贴画技艺啧啧称奇,不愿离去。现场6个非遗展位前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斐济民众对中国内蒙古的非遗展示充满了好奇。”
作为文化周活动的一个亮点,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从上千幅图片中精选了60余幅作品,展示了内蒙古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著名的文物历史遗存以及当代内蒙古欣欣向荣的经济社会发展风貌,吸引了上千人前来参观。
赵凤称:“当地许多民众在图片展前流连忘返,拍照留念。大家纷纷表示希望找机会来内蒙古走一走、看一看。”
赵凤认为,本次内蒙古文化周活动让斐济民众充分领略了中国内蒙古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了两国民众的沟通、理解和友谊,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国内蒙古与斐济今后在经济贸易、科技教育等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网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